
少 年 乐 相 知 衰 暮 思 故 友 ——64届中三甲班 “珍惜”主题聚会追记
钢琴曲《往日时光》 这是一群七十五、六岁的老“儿童”,虽然两鬓染白,但精神矍铄、童心依旧。因詹玉龙同学自美国费城远道而来,大家邀约相聚,组织了这次“珍惜”主题二日游活动。 
3月24日在母校举行的筹备会为这次活动作精心策划 (左起)前排:李蒸、王正梅、陆鸣珂、吴海华、季元青; 后排:钱伯骏、戈才、詹玉龙、沈旭平、黄九如。 为这个不易的聚会,詹玉龙、李蒸等筹备组的同学早在一个月之前就做了精心的策划。从“珍惜”主题的确定,到座谈演讲的准备;从朱家角景区、青西郊野公园的观光路线的筹划到度假酒店的遴选;从身体较弱者的沿途照料到预防病毒的感染,每一个细节都尽可能地做到完美。 是的。我们都已进入暮年。同窗三年的千日,给我们留下了无数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正是这份珍贵的记忆,使得六十年之后,才有詹玉龙飞越重洋的回归;才有李小沪伉俪穿越燕山的跋涉;才有戴蘅本、吴静芳南粤结伴而来的赴约;才有分居全市各处的同窗克服身体的各种不便、安顿好家人,热切期盼盛会。 
熟悉的身影、亲切的话语,彼此相认、互道问候、热情握手。 
戴蘅本(左二)、吴静芳(右一)分别从珠海、汕头赶来与同学相会 4月25日清晨,位于市中心人民大道的城市规划馆前,同学陆陆续续到来。虽然都口罩遮脸,但熟悉的身影、亲切的话语,立刻彼此相认、互道问候、热情握手。这份发自内心的亲情,也感染了许多过路的行人。 
站在漕港河边听黄九如同学(前右一)讲古镇的兴盛历史 大巴载着蔡立德老师和二十八位同学,欢声笑语,来到朱家角古镇。在搬迁至朱家角的黄九如同学引导下,大家饶有兴趣地听讲古镇的兴盛历史;了解课植园这个江南名园的概貌;站在漕港河边欣赏具有近七百年历史的圆津禅院伟岸身影;放眼放生桥“井带长虹”的雄姿、品味桥身镌刻的楹联意境;寻觅荣获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金奖的涵大隆酱园往日辉煌;抚摸残留一百二十年岁月风尘的大清邮局刻痕...... 
(左起)王正梅、戴蘅本和沈鸿利来到大清邮局旧址 朱家角大清邮局里码头长廊,有一处“时光邮局”。在这里,你可以寄一封给未来的信。这个设置颇有创意。这个设置,也是一个充满浪漫情怀而又严肃沉重的命题。而今,这些走过人生大半历程的白发同窗都在这个“时光邮局”面前止步徘徊,低头沉思: 面对官媒再三强调的“百年未遇之大变局”;面对域外风云际会的巨大不确定性,我们应对未来寄出一封怎样的信函? 
“放生桥”畔的集体合影 (左起)前排:吴静芳、王丽珍、陆鸣珂、章维明、王育芝; 中排:沈鸿利、陈文怡、倪亦峥、赵秉悌、李蒸、戴蘅本、毛燕夏、 王正梅、蔡立德老师、孙道弘;后排:李小沪、吴海华、徐澄南、 詹玉龙、陈联庆、金一扬、沈旭平、钱伯骏、戈才、唐家乐、黄九如。 实际上,人的一生,活的就是“三天”:即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已然过去,犹如流水无法追回;明天是怎样的一个境况,谁也不能精准预测;唯有今天,才是我们应该牢牢把控的现实。因此,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珍惜历经六十年岁月洗礼的师生情谊、同窗情怀,自然而然地成为本次聚会的不二主题。 这个主题的抒发,在游览了古镇后来到东方绿舟度假酒店的会议厅内,在各位同学的演讲中,有了详尽的诠释。
《怀念以往,珍惜当下》(“小年糕”)是沈旭平为这次活动特意赶制出来的 进入会议大厅,屏幕上正播放由沈旭平同学编辑、制作的视频。回顾了中三甲集体历年来师生聚会的华彩篇章。 座谈开始前,全体与会者起立默哀,在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的庄严乐曲声中,向已经远离我们而去的中三甲班老师和同学致哀。 
大家深切悼念远离而去的老师和同学 64届中三甲班自一九八四年来大大小小的同学聚会有二、三十次之多。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人数众多,可谓“长盛不衰”。即使到了古稀之年,行动已有不便,也还一呼百应,召之即来。为什么?谜底就二字:纯真。是六十二年前相聚在窗明几净的中州路校园内教室的那一刻起,五十二位各小学的翘楚就心怀“纯真”秉性,在廖康民、张瑜、孙运生老师悉心哺育下,结成一个整体。在这个集体里,互帮互学蔚然成风;比学习、赛成绩,人人争先;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独幕话剧,自编自导自演;一人有难,众人相助,做好事不声张已成惯例......这一切,都出自于纯真的秉性,出自于对中三甲集体的挚爱。 
生动的叙述,勾起了大家的深情回忆。 演讲者生动的叙述、深情的回忆,勾起了在座者情感的共鸣,掌声连连。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这个集体的聚会能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几十年至今。因为,每一个成员都珍惜这份少儿时代起已铸就的“纯真”情怀。特别是出离校门踏上社会之后,在经历了人生起起伏伏、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后,更体会到维系六十年的这份纯真情感的珍贵与无价。难怪,詹玉龙同学、李小沪夫妇、戴蘅本、吴静芳同学等为了参加聚会促膝长谈,不远千里,专程赴会; 这也不难理解,沈鸿利同学让子女陪伴身体欠佳的老伴在朱家角小憩,抽身参加活动,哪怕聚一聚,只有一、二小时也了却心愿。 
沈鸿利(左)因接老伴而提前退场,同学热情相送与她话别 沈鸿利在事后发的微信里说:“巜珍惜之旅》的活动虽然巳经过去了好几天了,但是我仍然沉浸在幸福的回味之中。原因很简单,陆鸣珂挚友陆续转发着好多视频给我。给我的生命旅途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感恩中三甲班的全体学友,无论那天来了或没来,有你们真好! 如果说三年初中生活是开心纯真的学习成长过程,那么而今还能在朱家角相聚,这是一份天真淳朴的友情半个多世纪难能可贵的延续。这就是我们现前的幸福。 感谢此次筹备组同学:黄九如,詹玉龙,钱伯骏,沈旭平,王正梅,李蒸,吳海华,戈才,季元青,陆鸣珂等同学! 感谢吳海华,戈才,唐家乐,徐澄南等同学财力,精力的慷慨付出! 感谢不远千里来上海的海內外同学,詹玉龙,李小沪,戴衡本,吴静芳来上海参加这次聚会,由于你们的强大凝聚力,促使这次活动的成功开展,彼此其乐融融! 那天因为时间仓促我没能参与座谈,深表歉意! 这两天陆续收到,李小沪和夫人以及沈旭平同学发来的视频,太棒了! 我这个井底“老蛙"一定好好收藏。 作为64届中三甲班的同学是幸运的,我们享受过优秀老师的教育,养成了正向思维的模式,培育了以德为本的善良品质,都愿意有奉献和学习向上的努力精神。我们虽然老了,但每个人都仍在耕耘当下,有的学画,有的创作视频摄影,也有的在平凡的曰子里为家人默默奉献。大家都在珍惜当下的每一天。我也跟着大家努力着,珍惜每一天,珍惜当下眼前人!” 此情此景,正如回荡在会议厅的那首背景音乐《往日时光》: ...... 人生最美的珍藏, 还是那些往日时光。 我们曾是最好的伙伴, 共同分享欢乐悲伤。 如今我们变了模样, 生命依然充满渴望。 假如能够回到往日时光, 哪怕只有一个晚上 ...... 
度假酒店的露台上同学们和蔡立德老师(右一)愉快合影 
晨曦中东方绿舟散养的蓝孔雀展翅欢迎我们 26日清晨,东方绿舟度假酒店绿草如茵的草坪边、曲径通幽的林间小路上、光影斑驳的露天阳台里、露天遮阳伞下藤椅间,大家三五成群促膝谈心,欢声笑语洋溢在晨曦清新的空间。一张张鹤发童颜、相拥而立的留影珍藏在每一个人的手机里、镌刻在永恒的记忆中。 
从大洋彼岸返沪的詹玉龙与自己航海专业的前辈郑和来了次同框 
“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坐着摇椅慢慢聊…… ” 在青西郊野公园玲玲农家乐的餐桌上,藉助每人一双的公筷,津津有味地品尝产自淀山湖的水产,享受原汁原味农家菜肴。 
青西郊野公园水上森林中的“俊男靓女” 素有植物界“活化石”、“大熊猫”之称的池杉、落羽杉,生长在清澈的水中,形成独特的水上森林奇观。同学们纷纷拿出手机,拍摄这大自然醉人的一幕。 
李小沪和茅光亚伉俪光顾着为大家拍照,也给他俩留张合影吧! 从北京特意赶来的李小沪、茅光亚夫妇为忠实记录这次聚会的动人场景和精彩瞬间,背着沉重的摄影包,忙前忙后按动快门。在一连串的快门声中,中三甲“萌童”的音容笑貌被永远定格。 还有徐澄南同学为采购、搬运大量水果、饮用水的辛劳;吴海华同学不事声张地在古镇馈赠每人一份当地特产粽子,无不体现了这个集体的温馨与张力。 这次中三甲的聚会,得到了廖康民老师的女儿廖有庆学姐的大力资助,延续了这份厚重的师生情谊,倍感珍惜。 我们走出华东师大一附中六十年,经过岁月的洗礼、承受过风雨的考验。如今归来,依旧是少年:童心未泯,纯真未变。 庄子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一生中的六十年及今后都保持人性的纯真心态,这才是世上最值得珍惜和珍藏的无价之宝啊!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控制;但生命的宽度与厚度因我们秉持的纯真信念而得以升华。 浪迹天涯六十年,归来依旧是少年。 正是因为中三甲的每一位同窗学友都心怀一颗童心,胸中都蕴含纯真的情怀,所以,尽管鬓发已白、步履蹒跚,但纯真少年的秉性丝毫未改。这就是中三甲班的集体始终团结得亲如一家的根源所在;这也就是在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当今,她的珍贵之处。 短短的青浦二日“珍惜”主题聚会在师生“珍重、再见”的相互道别声中落下帷幕。但是,聚会所产生的情感效应却久久萦绕在每一个参会者的心中,作为无价的精神财富而珍惜、珍藏一生。 珍惜我们这个荣耀的集体! 珍惜我们永恒的同学情谊! 撰稿 64届中三甲班 黄九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