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建校...
2025/5/2
两代附中缘  两代体...
2025/5/1
迎一附中建校百年庆典 校...
2025/4/27
百年校庆丨百年名师——光华大...
2025/4/22
 
校友天地
给先生扫墓 (62届中五己班  贝新祯)
发布时间:2024/12/21 本文共阅读 1062 次

给先生扫墓

62届中五己班  贝新祯

《老师我想您》

在学界,有一个比较普遍的习惯,同仁互称“老师”,对于领军人物、大家特别尊敬的长者,多以“先生”相称。我们师大附中62届“中五己”班,在毕业多年之后,大家对班主任陈开树老师几乎都称呼为“陈先生”,何时何地,是怎么众口一律的,无从考查;究其所以,大概班主任与学生都老了,更多了一点学究气,而陈先生在学生们的心目中,是一位“高山仰止”的人物。

640.jpg

我去医院探望正在输液的先生

2021年底,陈先生突然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他近来身体不太好。过去一向是我隔三岔五主动问候先生,先生想着给我打电话,这是头一回;我赶紧说,我去看看他,他竟然没有说“不用不用”,这又是头一回。我本能地觉察这通电话不是好兆头。立马约了两位同学去探望先生。

那天,陈先生虽然显得衰弱、疲惫,但谈起附中班级往事,思路依然清晰,谈吐亲切。他还把我们三个岁近耄耋的学生夸了一番。临别在先生家里合影留念。不料,这竟是我与恩师的最后一次留影,2022年2月18日,先生故去,享年九十。

640 (1).jpg

与先生的最后一次留影

先生教了我一学年高中语文,我在华师大主修物理学,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时间却在教高中语文。专业虽不对口,尚幸不辱师门,在新疆阿勒泰和上海静安两地,均有“拔尖人才”之冠,肩“优秀教育工作者”“名师”之类称号,享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追根溯源,我对陈开树先生说,我的“吃饭本事”是您给的。

先生上课,重于课文,却不囿于课文。先生专修历史,广记博闻,满腹经纶,兴致所至,谈古论今,令学生如沐春风,沈醉于知识的享受之中。

先生一度受邀为区文化馆做“电影讲座”,有幸如我们附中学子辈,跟随先生听讲解,蹭电影,好一顿审美大餐,美学启蒙教育潜移默化地作用一辈子。

先生曾为我开小灶讲普希金的《叶夫格尼·奥尼金》,于是我如痴如醉地去读《普希金抒情诗选》,于是我深深爱上了那些优美的文字、分行的韵文,于是我知道了文字也要像金属一样锻打淬炼。

先生从不吝啬对我的鼓励,记得我的一篇作文,对电影《洪湖赤卫队》在人物塑造上的简单化,说了一些“老嘎嘎”的话,先生竟给了我90高分。也许这就是我日后竟敢改换门庭教语文的底气。

先生有一次找我“谈话”,后来我知道这是“领导上”听到了一些“反映”,要让班主任“对一个资产阶级出身的有傲气的学生”敲打敲打。我明显地感觉到,先生的“护犊”之心,在“苛左猛于虎”的年代,学生们特别能体会先生的那一份真诚的“爱的教育”。

陈开树先生的丧事正值“口罩时期”,我们学生都不能去送别先生。将近两年之后,我从陈先生的徒弟、民进市委副主任黄山明处,知道了先生的归葬的公墓。便约老同学张永前一起前去给先生扫墓。

是日,阳光明媚,冬日稍寒。松江华夏公墓内几无人踪,十分宁静。我们找到了先生的墓穴,墓碑上有先生的头像,生卒年月,下方有子媳、孙女姓名。我们献花、焚香、鞠躬,心中默默与先生语。

640 (2).jpg

在墓穴前默默与先生语

看着墓碑上先生的头像,先生来我班当班主任时的模样,一下子重现眼前。那时的先生,英姿飒爽,年轻有为。到我们这个两年制高中的重点班来当毕业班班主任,可见学校对他的器重。越明年,在录取比率甚低的当年,我班进人大、复旦、交大、师大、同济的人竟有十余人之多。发通知的前一天晚上,附中已经得到消息,先生把我们几个考进985的叫到中州路教工宿舍,在露台上说说笑笑高兴一番。陈先生感慨道:今晚是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

此后,班上同学上大学的,就业的;如鸟兽散。等到大家想着“同学聚会”,都已经是退休老人了,落叶归根回上海了。老同学一起吃个饭,自然要请上陈先生。有班主任在,才有班的感觉。有意思的是,每次同学AA,陈先生也一定要出一份,而且非常执着,到后来,我们拗不过他,也只好随了先生的心愿。

640 (3).jpg

先生永垂于我们心中

人这一辈子,师从无数,但到了老年,回首跟学之路,留存于脑海中的“恩师”,不过数人。这倒不是,为学生者薄情寡义,只是忆库有限,必有筛选。陈开树先生以他的学识、敬业、爱心与人格魅力,永垂于我们心中。

(源自公众号《掬水春不老》2024.12.16)

 


 
 
 
2010-2021 @ 华东师大一附中校友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616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17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