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庆丨百年名师——光华大学附中校长廖世承 (华东师大一附中消息) 
廖世承,字茂如,上海市嘉定人,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出生于上海嘉定的世家大族,是江南著名的科举世家、文化世家。才三岁的他,就能准确地指出《荡寇志》图像人物的名字,八九岁已熟读“四书”,并开始读《礼记》。12岁时进家乡的中城高等学堂读书,次年转到县立高小毕业班,15岁毕业。1908年就读于上海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原南洋公学)中院,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少年廖世承的视野得到拓展,由爱读武侠小说转向热衷阅读学术书籍和进步报刊,从埋头读书的学子转向关心国家命运前途的有为青年。 1912年,廖世承考入北京清华学校高等科。1915年以庚款留学生身份赴美国布朗大学修读教育学、心理学。在获得大学学士、硕士学位并读完博士课程后,廖世承于1919年回国。两年后他又把博士论文寄回布朗大学,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廖世承是我国现代教育理论探索和实践的先驱者,他开启了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在我国广泛应用的先河。1922年,廖世承起草了“六三三”学制,由民国政府批准施行。1924年,廖世承编撰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中国教育心理学领域最早的教科书。1925年,廖世承与教育家陈鹤琴合编了《测验概要》,被称为“廖氏之团体测验”。 廖世承是一位杰出的中等教育专家。他不仅在中等教育理论方面有创见,在教育实践方面更是成绩突出,其执掌的光华大学附中就是最好的明证。 
1927年廖世承来沪担任光华大学副校长,并担任光华大学附中主任。1931年春,他力辞副校长,潜心在附中办学。光华附中的基础和规模是廖世承一手打造,从招揽教师,修订课程,到实施导师制,计划课外活动等等,事无巨细,无不倾心。 光华附中在廖先生的组织领导下,办学很有特色:师资队伍强,教学质量高,校风淳朴,管理严格,“知行合一”的校训,已深入全校师生员工的心中。廖先生十分重视“以人为本”的人格教育,认为人格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一定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尊师重道,关心国家前途;学习的目的在于为祖国服务,振兴中华民族。 上海市举行中学毕业会考,光华附中曾连续两届会考成绩均名列第一。教育部门以“设备完善,办事认真,成绩斐然”相嘉奖。在廖世承先生主持下,光华附中贯彻“育人、育材”的教育方针,高质量的教学深受社会赞誉,与省立上海中学、南洋模范中学并称为当时上海三大中学名校之一。当时教育界曾有“北张南廖”(张伯苓、廖世承)之誉。 
廖先生主持光华附中时,制定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他说“学校不应专顾及学生知识,而忽略品性”,而应重思想教育。他抓体育,重视劳动教育,尤其重纪律教育。廖先生办学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制度一经公布,一定严格执行。例如,学生无故缺一堂课,记小过一次。凡记满小过9次,或大过3次,立即除名。至于考试作弊,一经发现,便勒令退学,决不宽容。因此,光华附中的校风极好,许多学子都慕名而来。 
1934年廖世承校长(前排中)与载誉归来的光华附中田径队合影 (66届高三乙班李国慈提供) 廖世承先生不但重视培养学生的德育、智育,而且对体育和文艺活动,也很重视。在廖先生的大力倡导下,光华附中的体育活动,开展得相当活跃。早上学校升旗早操时,廖先生往往早就站在操场前面,关注学生的早操。田径和球类活动,普及到每个年级和班级,经常举行校内竞赛并派运动员参加校际竞赛。有一年,在全市中学生的体育比赛中,光华附中荣获十项冠军。 
当然,作为教育家的廖先生深知,一所学校能否办好,关键还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此,无论环境如何艰难,廖先生总是罗致各类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当时,光华附中的教师称得上国内第一流的,大都学有专长。许多能胜任大学的教师,如徐燕谋、王遽常、包玉珂、归孟坚、倪若水、章质甫、盛占春、郦家驹、叶百丰、谭维翰等,偏偏就职于附中,这与廖先生的科学管理,他的个人魅力是分不开的。他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当工资封顶时,他又减少教师的课时。这样,教师生活安定,他们爱校如家,专心讲学,又可将多年的教学经验加以整理,有条件的便可著书立说了。 廖先生还言传身教,时时处处以身作则。每天早操,同学们谁也不敢迟到一步,因为无论酷暑严寒,廖先生总是一早就在操场上,等候全体学生到齐,整队,锻炼。身为校领导,他却生活俭朴,不图舒适,不讲排场,一直和学生住在一幢普通的宿舍。四楼上一间小房,既是他的卧室,又是他的书房,同时又是批阅文件和接待友人的地方。 
平时,廖先生看上去很严肃、拘谨,让人望而生畏,实际上他很讲民主作风。他非常重视学生的意见。学生反映教学情况,他都记在心里,经常下班级听课。他听课,事先不打招呼,而且上课前十分钟就坐在学生中间了。他边听边记,有一位几何教师水平较低,就被解聘了。 附中的老师当时全穿藏青的呢制中山装,廖先生也不例外。他戴副金丝边眼镜,目光炯炯,对学生的态度十分和善。据曾担任安徽省副省长的杨纪珂校友回忆,一天早晨,他正在学校小花园里朗诵古诗,迎面遇上了廖校长。廖先生得知他对数学、中文感兴趣后,很高兴,“鼓励我把数学和中文学好,说这都是最重要的基础课,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能学得好其余的学科”。当听说我的英语学得不太好,他就认真起来说:“中、英、数三门一定都要学好,决不能偏废啊!” 杨纪珂说,“那番话影响了我一生,因此对廖先生怀有终生感激之情。” 在光华附中时期的廖先生,生活清贫,而以他的地位和名望,要在当时的官场内谋取高位是易如反掌的,但廖先生却是坚定投身教育事业,拒绝高薪聘任。因此,他赢得了光华附中所有师生的爱戴和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