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年华章,共筑梦想 母校隆重举...
2024/5/1
建校百年倒计时400天 ...
2024/4/17
回报母校培育之恩  ...
2024/4/13
傅雷诞辰116周年  追...
2024/4/10
 
校友天地
我去给先生上坟(62届中五己班 贝新祯)
发布时间:2023/12/21 本文共阅读 1687 次

我去给先生上坟

0.jpg

62届中五己班  贝新祯

《老师我想您》

11月28日,已是深秋。我从山明兄处得到陈先生的墓地地址,约了中学张同学一起去给高中语文老师陈开树先生上坟。我们都携夫人同往。

1.jpg

献花、焚香、鞠躬,心中默默与先生语

是日,阳光明媚,秋风飒爽。松江华夏公墓内几无人踪,十分宁静。我们很快找到了先生的归葬墓穴,墓碑上有先生的头像,生卒年月,下方有子媳、孙女姓名。我们献花、焚香、鞠躬,心中默默与先生语。

陈开树先生1961年秋季开学到我班教语文,兼班主任。班曰“中五己”,两年制高中。越明年,1962年夏天,我们在师大附中毕业,参加高考。在录取比率甚低的当年,我班进复旦、交大、师大、同济的人竟然不少。发通知的前一天晚上,附中已经得到线报,开树师把我们几个考进985的叫到中州路教工宿舍,在露台上说说笑笑高兴一番。陈老师感慨道:今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2.jpg

2020年与陈老师欢度中秋

此后,班上同学上大学的,就业的;四五年甚至更以后,大学生毕业分配到全国各地,中学同学如鸟兽散。等到大家想着“同学聚会”,都已经是退休老人了,落叶归根回上海了。老同学一起吃个饭,自然要请上陈老师。有老师在,才有班的感觉。

2021年底,陈老师突然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他近来身体不太好。过去一向是我隔三岔五主动问候先生,先生想着给我打电话,这是头一回;我赶紧说,我去看看他,他竟然没有说“不用不用”,这又是头一回。我本能地觉察这通电话不是好兆头。立马约了两位同学去看先生。

3.jpg

接了陈老师电话,我和两位同学立马去府上探望

想不到这次到先生府上见面,竟然是与恩师永诀。2022年2月18日,先生故去,享年九十。

先生教了我一年高中语文,而我在华师大主修物理学,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时间却在教高中语文,虽然专业不对口,左道旁门,幸好尚不辱师门,在新疆阿勒泰和上海静安两地,均有“拔尖人才”桂冠,肩“优秀教育工作者”“名师”之类称号,愧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追根溯源,我对陈开树老师说,我的“吃饭本事”是您给的。

一年师承,终身受益,涓涓恩泽,刻骨铭心。

先生上课,重于课文,却不囿于课文。先生专修历史,广记博闻,满腹经纶,兴致所至,谈古论今,令学生如沐春风,沈醉于知识的享受之中。

先生一度受邀为区文化馆做“电影讲座”,有幸如我们附中学子辈,跟随先生听讲解,看电影,好一顿审美大餐,美学启蒙教育潜移默化地作用一辈子。

先生曾为我开小灶讲普希金的《叶夫格尼 奥尼金》,于是我如痴如醉地去读《普希金抒情诗选》,于是我深深爱上了那些优美的文字、分行的韵文,于是我知道了文字也要像金属一样锻打淬炼。

先生从不吝啬对我的鼓励,记得我的一篇作文,对电影《洪湖赤卫队》在人物塑造上的简单化,说了一些“老嘎嘎”的话,先生竟给了我90高分。也许这就是我日后竟敢改换门庭教语文的底气。

先生有一次找我“谈话”,后来我知道这是“领导上”听到了一些“反映”,要让班主任“对一个资产阶级出身的有傲气的学生”敲打敲打。我明显地感觉到,先生的“护犊”之心,在“苛左猛于虎”的年代,学生们特别能体会先生的那一份真诚的“爱的教育”。

4.jpg

先生对我进行最后的教诲

先生留给我的遗言是,“贝新祯人聪明,能化腐朽为神奇”。这句话,令我深思良久。前半句自然是过奖,后半句何为”腐朽”,又何为“神奇”呢?如果真要细想起来,《一个40后的一轮甲子》,也许可以重写一版,以此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大学五年,还有学校外,学书法,学篆刻,学魔术,学逻辑,此生拜师无数,可是迄今为止,我去给老师上坟的,惟陈师耳。

5.jpg

我去探望正在输液的陈老师

是我受到先生的特别眷顾?是先生对我的一生有特别重大影响?是先生的人格魅力令我终身难忘?是先生的忧乐人生让我对“知识分子”这个称谓有了种种“旁观者清”的认识?

也许这些都是,也许都不尽然。

我自度自衬,说不出一个我自己满意的理由。

《红楼》中黛玉《葬花辞》:“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其实这是每一个人的宿命。人这一辈子,要建立许许多多的“关系”:血缘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买卖关系,等等。

我当了一辈子老师,而今耄耋,对“师生关系”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渐行渐远,是极大多数;亲近一辈子,如丰子恺与弘一法师,成为世间美谈,是极其少数。我一向认为,师生关系中,老师是主要的,老师本身的学识涵养、人格魅力、气场影响、社交信誉,无不影响学生对先生的感恩度,亲近度,社需度。

我有许多至今对我很好的学生,我感到福气与满足。将心比心,这或许也是推动我今天去给先生上坟祭扫的一个原由。

6.jpg

苍天在上,云海茫茫,愿先生的在天之灵,看到我是一个永远懂得感恩的学生。

【编后】 临近冬至,慎终追远,缅怀逝去的亲人,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当年的老师上坟,则凸显了附中师生的情深意长!

附中的学子对曾经教育过自己的每位老师都怀有深厚的感情。虽然老师与大家相处仅短暂的几年,但师生情谊却能够跨越数十年延续至今。六十多年过去了,同学们始终没有忘记附中对他们的培养,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恩师!

附中老师给学生的教诲与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已记不得当年的老师在讲台上说了些什么,但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言传身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他们的追忆也是刻骨铭心的!

期盼这份真情在附中继续传承下去!


 
 
 
2010-2021 @ 华东师大一附中校友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616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17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