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恩兄海钧 
67届中三戊班 常国才:
《驼铃》(演唱 刀郎) 熊海钧与我同是一附中校友,他是66届初中,是我的学长。他也是我此生的贵人,是我一生应该铭记和感谢的兄长。 
文革期间熊海钧(后左二)和同学在校园的一次合影 在附中读书期间,我与海钧基本没有接触。但他尊重教师、勤奋好学、为人厚道、敢为人先的品德时有耳闻。真正同他讲上第一句话的是1968年10月的一天晚上,是我正经历着人生最苦闷的时刻。当时我们67届面临毕业分配,起先听工宣队师傅说,因我家庭出身好,又是老大,初步定下分配到沪东造船厂工作。不料一个意想不到的原因被人“举报”了。举报些什么呢?说我是郊区户口,不能参与学校分配,必须去农村插队。我家原来在虹口区,考上一附中那年,父亲单位就分房到原上海县的北新泾镇,与长宁区仅隔一条天山路。入学没几天就搬家了。因为离学校太远,我就申请住校。当时一位老师要我把户口迁到附中的集体户中,但父亲认为太麻烦,还是把全家户口都迁到北新泾。谁知在毕业分配时,不知哪个高人想出来这条“政策”,说郊区户口是不能参加学校毕业分配的。这个巨大的打击使我陷入了难以名状的苦闷。正在此时,工宣队师傅告诉我熊海钧约我去同他见见面,想征求我的意见,是否愿意跟随他去农场“闹革命”。就是这样我才到了农场,得以与我们这么好的知青朋友相识相伴。到农场后他看到我个子矮小,还未脱离稚气,就把我带到了“五七”三连自己的身边。此后我才体会到,三连是个非常和谐的集体,而且还是一个“高层次”的团队,记得来三连的同学,基本上是各学校的佼佼者,素质都很高。海钧的思路,是要把三连变成培养人才的大熔炉吧。我有个感觉,“五七”连队革命性比较强。而三连在海钧的领导下,管理比较温和,比较人性化。有一件事我至今难忘。1969年9月底一天晚上,我和同宿舍的人围在一起听我的半导体收音机里广播的国庆口号。在口号停顿时突然串进来疑似苏联(当时称为“苏修”)电台的声音,我感觉不对,赶紧调台,时间也就一、二秒钟。不想马上有人向农宣队打了小报告,第二天早上集合时队长当众批评,说什么三排有人偷听敌台,要追查。散队后,海钧、王金莲、邱源旭及我们排的许多同学都跑到农宣队去解释、为我说情,他们终于再没追究,使我躲过了一劫!借此机会,我感谢海钧,也衷心感谢我的知青朋友,真是患难见真情! 海钧在三连的那段时间,政治环境宽松,农活安排比较悠闲,一下雨,大家就过起“外国礼拜”。虽然生活条件差一点,但感觉过得十分安稳,还略带些开心快乐。1970年夏天,他和连队领导把我送到青二队“一打三反”小分队,场武装部长金久余是组长,于是我又得以在1970年底参军,成为一名空军机务战士。 
同学前来探望海钧 (左起:熊海钧、李小龙、王坚)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后来“五七”三连知青聚会时我才得以与海钧重见,我们一起探讨人生哲学,探讨治病养生,相谈甚欢。 我一直以为海钧只是患有一点点小病,今年母校百年校庆时还去他班的聚会地找他,没能谋面。未曾想才一个多月就闻讯海钧逝世的噩耗,不禁悲恸万分,潸然泪下。斯人已逝,但愿海钧在天堂享受安康,你的恩爱我将一世铭记,你将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