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抗战精神砥砺新征程 钢铁...
2025/9/29
那年,父亲参与了东京审判 ——...
2025/9/3
百年学府启新程 赓续薪火...
2025/9/3
风雨同垦荒 笔墨写春秋 熊海钧...
2025/8/13
 
校友天地
附中EYE ——记忆中的母校( 65届高三乙班  马椿年)
发布时间:2025/10/4 本文共阅读 849 次

附中EYE

——记忆中的母校

65届高三乙班  马椿年

0.jpg

百年校庆我们兄弟仨在新校区的合影

左起:我、洪年哥(62届中五丁班)和孝年弟(67届中五甲班)

每当我翻开那本厚重的相册,时光的尘埃仿佛被轻轻拂去,一段段鲜活的记忆便透过这些黑白照片,重新焕发出光彩。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华东师大一附中度过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有幸在少先队、学生会和团委担任过学生干部,更幸运的是,我还参加了学生摄影兴趣小组,得以用一架当年难得的相机,为我的母校,为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留下这些永恒的“眼睛”。

我的镜头,首先对准了那座我们每日穿行的校园。经典的主楼静默矗立,它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我们精神的灯塔;那长长的走廊,光影斑驳,记录了我们课间追逐的脚步声和三五成群的窃窃私语。 如今,随着时间的迁移,有些景致已不复存在,但底片上的影像,却将它们定格为记忆中最坚固的坐标。

1.jpg

附中的制高点——五楼平台是每日升国旗的地方

2.jpg

走进校门抬头即可看到悬挂着的标语横幅

3.jpg

幽静的东校园树荫下是我们背诵外语单词的好去处

4.jpg

教学楼中门外是当年全市少有的灯光水泥篮球场

4-1.jpg

学校游泳池(下方)和体操房(右下角)位于操场的西侧

5.jpg

日式教室移门前走廊铺设的都是木地板呢

6.jpg

天黑了,教学大楼依然灯火通明

7.jpg

1964年新落成的实验大楼,我们还参加过建设劳动

8.jpg

校门口的自行车棚前也有政治宣传标语

9.jpg

从教学楼眺望大礼堂(已经拆除重建了)

10.jpg

三楼音美教室、二楼图书馆和底层校办工厂(均拆除重建了)

然而,母校的生命力,远不止于砖瓦楼宇,更在于其中蓬勃的人与事。我的镜头,贪婪地捕捉着每一个生动的瞬间:

我看到了课堂之外的广阔天地。在虹口公园的碧波上,我们班级的船只悠然划过,《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悠扬歌声惊掠了水鸟;在虹口体育场的校运会上,龙凤超老师矫健的身影出现在“托球疾走”的赛场上,那份专注与热情,丝毫不输我们少年人;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如茵草坪上,我们围坐游戏,青春的友谊在阳光下恣意生长……

11.jpg

少先队活动去虹口公园划船

12.jpg

龙凤超老师在校运会参加“托球疾走”接力赛

13.jpg

围坐在华东师大丽娃河畔的大草坪上做游戏

我看到了才华与智慧的闪光。学校大礼堂里,诗歌朗诵会正进行到高潮,孙光萱老师的精辟讲评,总能画龙点睛,为我们点亮文学的火花;舰模小组里,同学们小心翼翼地打磨着船体,梦想着它能扬帆远航;无线电小组的同学们屏息凝神,手中的电烙铁将一个个元件焊接,当自制的收音机第一次传出清晰的广播声,那份喜悦无以言表。还有沈晓老师带领的民乐团,丝竹管弦,余音绕梁;黑板报“七一专刊”图文并茂,是我们思想的阵地;操场上,同学们的广播体操动作整齐划一;少先队的新鼓手们在培训时敲打出稚嫩而坚定的节奏;小足球队的队员们为了一个目标挥洒汗水……,这一切,构成了附中多元、活泼的底色。

14.jpg

在《歌颂三面红旗诗歌朗诵会》的舞台上

15.jpg

语文教研组组长孙光萱老师点评同学的朗诵

16.jpg

船模兴趣小组同学对作品进行精心打磨

17.jpg

唐培艺(65届高三戊班)在无线电兴趣小组组装收音机

18.jpg

展示我班的黑板报《七一专栏》

19.jpg

学生民乐队排练节目

20.jpg

沈晓老师(右一)和学生民乐队同学在校门口合影

21.jpg

每天上午必举行的全校广播体操

(图片上方是游泳池和体操房前面的体育保管室)

22.jpg

同学在少先队大队部参观队员作品选

23.jpg

少先队仪仗队在培训新鼓手

24.jpg

李宗林老师(右六)带领同学足球队训练

25.jpg

1960年少先队大队委员在东校园合影

我哥马洪年(后左三)那时在初三乙班

28.jpg

大队辅导员林炳英老师就像同学的大姐姐

我更看到了走向社会、心怀家国的身影。我们走出校园,到街头巷尾搞卫生、除四害,为城市的整洁尽一份力;我们深入农村,在“三夏”、“三秋”的农忙中,体会“粒粒皆辛苦”的真谛,皮肤晒黑了,心却与土地更近了;我们走进建筑工地,用尚且稚嫩的肩膀,参与到国家建设的洪流之中。我们更满怀激情,投身于声援古巴、援越抗美等示威游行的队伍中,那震天的口号,是我们那一代人国际视野与责任担当的见证。

26.jpg

走上社会参加“除四害讲卫生”活动

27.jpg

抢收小麦(参加人民公社“双抢”劳动之一)

28.jpg

晒场脱谷(参加人民公社“双抢”劳动之二)

29.jpg

晚稻插秧(参加人民公社“双抢”劳动之三)

30.jpg

推车运砖(参加建筑工地劳动之一)

31.jpg

向上抛砖(参加建筑工地劳动之二)

32.jpg

庆祝越南人民取得胜利

33.jpg

声援古巴人民的正义斗争

回想在附中的岁月,我们何其有幸。我们不仅得到了老师们春风化雨般的精心培育,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更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锤炼了品德,磨砺了意志,增长了才干。母校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张毕业证书,更是一套立身处世的准则,一份胸怀天下的情怀,和一股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

这些由我亲手拍摄并珍藏至今的照片,是我个人的青春纪念,更是我们那一代附中人的集体记忆。它们像一双双清澈的“眼睛”,穿越了数十年的时光,静静地凝视着后来者,诉说着一段关于成长、关于奉献、关于一个名叫“华东师大一附中”的家的故事。

这一切,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走过的几十年,并将继续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编者按】百年校庆之际,马椿年校友发来他在附中学习时拍摄的旧影习作,以倾述自己对在附中度过的青春岁月之怀念。

附中的学子对母校都怀有深厚的感情。虽然中学生活仅短暂的几年,但这份情谊却能够跨越数十年延续至今。一个甲子过去了,同学们始终没有忘记附中对自己的培养,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恩师!

附中对学生的教诲与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然六十多年后已记不清当年在学校的具体经历,但从保存的这些老照片中真切感受到了附中的言传身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母校的追忆也是刻骨铭心的!

期盼这份真情在百年附中得以继续传承!

本站对原稿中的部分字句略作更改,特此说明。

 


 
 
 
2010-2025 @ 华东师大一附中校友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616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1721号 技术支持:上海迅速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