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少先队员的“大姐姐” ——缅怀敬爱的林炳英老师 
林炳英老师 (1935.2.5——2025.10.27) 在华东师大一附中、二附中众多学子的记忆长河中,总有一个温暖而清晰的身影。她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她是老师,更是无数少先队员口中、心中亲切的“大姐姐”。她,就是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附中教育事业、奉献给孩子们的林炳英老师。 一生耕耘,矢志不渝 林炳英老师的教育生涯,是一幅绵长而绚丽的画卷。1957年,她自华东师大政教系毕业,满怀热忱地踏入华东师大一附中的校园,从此便将根深深扎在了基础教育的第一线。1967年,她响应号召,参与筹建红军中学并辛勤工作至1978年。随后,她调入华东师大二附中,继续挥洒汗水,直至1990年光荣退休。 
2006年林炳英老师(后右四)与老同事欢聚中州路老校区 
2007年林炳英老师(后左三)与老同事参观虹关路新校址 然而,退休对于林老师而言,只是转换了耕耘的阵地。她旋即受聘于华东师大电子系担任班主任,并兼任华东师大关工委工作,将自己的经验和关爱传递给新一代的学子。直至2009年,她依然活跃在教育的第一线,真正实现了“毕生奉献”的诺言。从教五十余载,她的角色不断变换——政治教师、班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教导处副主任、副校长兼党总支副书记……但万变不离其宗,她始终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专注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红领巾事业的辛勤园丁 
在林老师众多的教育角色中,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无疑是其中最闪耀、也最深入人心的一个。在担任华东师大一附中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那段岁月里,她将少先队的活力与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那几年被许多老校友誉为附中少先队最朝气蓬勃、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黄金时期。 
1958年林炳英老师(后左二)与部分中队辅导员合影 她深知少先队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在工作中,她从不居高临下,而是充分尊重孩子们的主体性,耐心引导他们学习当家做主,自己管理自己。她以身作则,教育少先队干部们树立“热心为大家服务”的思想,强调要有“先别人后自己,先大家后小家”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的种子,播撒在无数稚嫩的心田,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为了丰富队员们的课余生活,拓宽他们的视野,林老师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她担任教导处副主任期间,积极协调各方资源,邀请各学科老师组建了气象小组、无线电小组、摄影组、植物园、歌咏队、美术书法小组、小足球队等形形色色的课外活动团体。这些小组不仅培养了同学们广泛的兴趣爱好,更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让大家的才情在课堂之外得以充分施展和增长。半个多世纪后,许多“八零后”的老少先队员回忆起那段时光,依然眼中闪光,公认那是“自己一生中最难忘的美好时光”。这份历经岁月沉淀依然鲜活的感动,正是林老师工作价值的最佳印证。 春风化雨,爱生如子 “大姐姐”这个称呼,源于林老师待学生如弟妹般的和蔼可亲、耐心体贴。她的关爱,从不流于形式,而是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和细节中。 
当年“大姐姐”与少先队员亲密合影 
几十年后“大姐姐”再与老少先队员亲密合影 有一件事,被她的学生铭记了几十年。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课堂上一位同学因为家境困难,只穿着一条单薄的裤子,冷得瑟瑟发抖。这细微的一幕没有逃过林老师的眼睛,更深深刺痛了她的心。隔天,她便冒着凛冽的寒风前往这位学生家中走访,并将一条自己也不舍得穿的新棉裤送到了孩子手中。这份雪中送炭的温暖,不仅守护了孩子几个冬天的身体,更在他心中点燃了永不熄灭的火焰。几十年后,这位学生依然动情地回忆:“这条棉裤陪伴我度过了好几个冬天,在天寒地冻中给我的身子带来了温暖,更给我的心带来了温暖。”一条棉裤,承载的是师者纯粹的仁爱,是“大姐姐”细致入微的关怀。 
作家任哥舒(右)由马广秀同学引领前来采访林炳英老师(中) 作家任哥舒为撰写《生命之钥——药物学家陈凯先院士少年成长记》,曾前往林炳英家里采访。文中有这么一段:“班主任林炳英老师现在已近90岁,我们去她家采访的时候,她把我们从房门口一直迎进屋里,对所有的人都绽开着真诚的笑容,开心地讲述当年和学生们在一起时的往事,有着动人、温柔的情怀,依然葆有当年班主任、大队辅导员姐姐的活泼样。我们走的时候,林老师坚持要送我们到房门外。师大附中的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令人感动、难忘的老师。” 锐意求索,勇于担当 在林老师和蔼可亲的“大姐姐”形象背后,是一位低调务实、锐意进取的教育管理者和思想者。她积极响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投身于基础教育的改革洪流。她曾代表学校赴京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参与“中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大纲研究”等重要课题。她撰写的《中学部分学科思想教育初探》等论文,见解独到,多次荣获市区奖项,展现了她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探索精神。她还悉心指导学生,荣获上海市思想政治优秀小论文一等奖,用实际行动为教育改革添砖加瓦。 
1961年林炳英老师(右一)和大队委员合影 
2010年林炳英老师(前左四)和部分当年大队委员相聚母校 
林炳英老师(前左一)与60届初三甲班师生共庆毕业五十周年 
2015年林炳英老师(前排中)与少先队干部纪念建校九十周年 在育人方面,她秉持“响鼓也要重锤敲”的智慧,善于捕捉校园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她推动建立校内公益劳动、校办厂劳动制度,开设劳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在她的努力下,教育的实践性与思想性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在同事眼中,林老师是竭诚待人、重情重义的伙伴;在学生心中,她是春风化雨的师长。她以亲力亲为的行动,默默诠释着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 情谊长存,精神永驻 林炳英老师以她的真情赢得了师生们发自内心的深切爱戴与长久感念。这份情谊,跨越了时光,也跨越了校际。 
附中的老少先队员为林炳英老师(前左三)贺八十大寿 自去年夏天林老师生病住院以来,华东师大一附中、二附中两校的领导、同事和她曾经教过的学生们,多次前往医院探望。病房里,承载着无数人的牵挂与祝福。 
(左起)陈凯先、马广秀、王慧麟、徐意诚探视林老师 这份历经数十年而愈发醇厚的情谊,不仅仅是对林老师个人的敬重与怀念,更是对以她为代表的那一代附中教育工作者素朴而卓越的生命强度与精神质地的最好彰显。他们以爱为底色,以责任为基石,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了不平凡的教育丰碑。 
一附中和校友会敬献花篮 
(右起)林老师的儿子薛卫东、史美玲、吴春梅、陈凯先、 方正、作家任哥舒、唐家乐在告别现场 今年10月27日,林炳英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10月31日华东师大二附中为她举行了隆重的告别仪式。华东师大一附中和一附中校友会敬献花篮并向她的亲人致以亲切慰问;林老师当年的学生,尽管已有八旬,或敬献花篮或派代表为尊敬的辅导员林炳英大姐姐送上了最后一程;作家任哥舒曾采访过林老师,为她的附中师生情深受感动,也专程前来向这样一位令人难忘的老师作最后的告别。 林炳英老师已离我们远去,但“大姐姐”那和蔼的笑容、温暖的话语、无私的奉献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每一位受过她教诲的学生心中,如同夜空中最温暖的星辰,继续照亮后来者前行的路。她的事迹,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附中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将爱与智慧的种子,播撒在更多孩子的心田,为百年附中的今后发展续写辉煌。
林炳英老师在附中部分老少先队员聚会上的发言 (2010年5月29日)

林炳英老师在60届初三甲班毕业五十周年聚会上的发言手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