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步君老师教育工作与德育实践六十年》座谈会上母校和校友会领导的讲话
2017/12/25
在《陈步君老师教育工作与德育实践六十年》座谈会上
母校和校友会领导的讲话
(本站讯)在12月15日举行的《陈步君老师教育工作与德育实践六十年》座谈会上,校友会项志良会长、母校陆磐良校长和王新书记先后致辞或讲话,对座谈会的举办表示赞赏,对陈步君老师六十年教育和德育工作的业绩给予高度评价。
应校友要求,我们将他们三位的讲话稿(根据录音整理后经本人审阅)按发言先后顺序在此刊载。
在陈步君老师从教六十年座谈会上的致辞
一附中校友会会长 项志良
尊敬的陈步君先生,尊敬的市“关工委”、“德育协会”两位领导陈其昌、姚家群先生,教育局的老书记邢继祖先生和副局长李琰女士,学校的陆磐良校长、陈剑波校长和王新书记。尊敬的各位校友、各位来宾,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华东师大一附中校友会, 祝贺陈老师从事教育工作与德育实践六十周年,并对出席今天座谈会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陈步君老师是我们学校的校友,57年毕业以后就在学校从事学生工作,任校团委书记,政教主任,副校长到上海市团委的学生部部长、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在他从教60年经历中,一直坚持在学校德育的第一线,他是一个“研究者”,从事德育的理论、现状、对策研究,他也是一个“传播者”,传播德育的理念、方法、经验。对整个上海乃至全国的学校德育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留下了很多足迹。今天,我们在陈步君老师从事教育和德育工作达60年之际,讨论陈步君老师的德育思想,无疑对我们学校以及上海的德育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和陈步君老师一起工作了很长时间,我做过他大女儿陈向阳的班主任,也上过他小女儿陈向宇的物理课。他的大女儿美丽端庄、文静大气,他的小女儿,活泼开朗、充满活力,和她们接触当中感到,陈步君老师的教育思想不仅使广大学生,也使他的子女深受其惠。从他的家庭教育也看出了陈老师对德育工作一种深厚的积淀。习近平主席在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当中,反复提出对青少年的教育,教育就是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他指出要培养我们的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要增强国家和人民的意识,要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增强我们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特别是要引导我们的学生从小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育德树人是我们教育永恒的主题,陈步君老师在他60年的从教生涯中为我们树立了楷模,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陈老师从事教育工作与德育实践六十周年座谈会的目的,就是强调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要始终坚持贯彻育德树人这一社会主义教育的永恒的主题。
再次感谢今天各位来宾到来,感谢这次座谈会的承办团队--一附中66届高中年级团队,感谢主持人范伟达先生。预祝我们这次座谈会圆满成功。最后祝我们陈步君先生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谢谢!
在陈步君老师从教六十年座谈会上的致辞
华东师大一附中校长 陆磐良
尊敬的陈老师,各位领导,亲爱的校友们,还有我们自己的年轻教师,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学校感谢我们的校友会、感谢我们的筹备组,在今天这样的时刻举行这样一次活动。第二,我要感谢我们的校友包括校友理事会的成员出席这样一个活动。当然,我也要感谢我们的青年教师能够有这样一次机会在这里学习我们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所以说,我们今天这个活动还是很有意义的。
接下来我想就今天的活动谈三点感想。因为和陈老师是到附中工作之后才认识,过去两年里面不断地接受他的教诲、他的体会以及他整个六十年改革实践中的很多前瞻性的思想和经验。而且我认为这些思想到今天为止,还将引领着我们的教育向前发展。有一句话叫做说:“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到底看什么”,看你的考分或者看你学校的高楼大厦?我认为都不是。我们是要看,这个学校培养出的人在这个社会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今天参与这个活动的校友我认为就足以证明华东师大一附中的办学质量,足以证明我们这个学校在历史上它的运作模式的先进,也足以证明我们的校友确实是成为了这个国家建设的栋梁。
第二点体会是现在有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叫“不忘初心”,每一个做老师的人都会想,都会思考,我究竟是为什么站在这里,我究竟为什么从事这个工作。我想陈步君老师给出了答案——那就是60年坚持如一日,始终心系教育,心系孩子,他是我们的榜样,也是我们的典范,更是我们的楷模。我相信他,今天的这个会只是他教育生涯的一个中点,未来的他还将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这就会激励我们后来的人,包括今天坐在这里的年轻老师,都要去思考。教育的路很长,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我们怎么去面对,怎么在教育的长河中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陈老师是一个标杆。
第三点体会是一个学校之所以成为名校,关键的一点在于传承。你去看,社会上很多学校,它能够站在教育的舞台上,主要是它的文脉没有断。所以我是非常地感谢我们的校友会和我们的组织者来举行这样一次活动。这个活动就相当于一次传承,一次梳理,一次扬鞭奋进的时刻。我们师大一附中实际上是有辉煌的历史,我这两天在看我们的校史,不断地在学习,也发现了很多优秀的东西。然后我们在想,一个学校之所以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关键在于这个学校有没有一个可以引领师生前进的精神。我们学校有没有?
我们的校训是“格致诚正、自强不息”,这就是我们的学校精神和价值取向,我们还有“积极研究、勇于尝试、艰苦卓绝”,这就是我们的办学思想,这些构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我们还要看这个学校有没有一个先进的办学理念,我认为也有,就是“培养研究型的学生,造就研究型的教师,建设研究型的学校文化”。这些都是师大一附中94年历史的积淀或者说传承下来的一个东西。今天通过这个会,我们也是要在这里传承这样一个传统。再一个,我们还要看,在我们师大一附中办学的历史上还有哪些突出的历史节点,我认为这些节点代表了师大一附中办学的高度,那我想了一下,我觉得也有这样几个,大家看对不对,我们不去看解放以前的时期,我认为那可以算作是我们华东师大一附中的前传,我们看1951年两所大学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之后,我们记住的第一个时间节点是1954年陆善涛校长搞教学改革,他提出的口号是“向管理要质量”,实行无障碍推门听课,我相信今天在座的很多校友都会记得当时这位校长,这是我们学校解放以后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让我们再来梳理,80年代徐正贞校长提出第二个口号是“向科研要质量”,所以一附中研究型办学理念的提出,它是有一个历史积淀的,所以那个时期也是一附中办学质量非常高的一个时期。然后到了2000年前后孙稼麟校长提出来“向文化要质量”,然后我们有“五朵金花”,有“一附中现象”,这也是学校办学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而陈步君老师、陈步君副校长、陈步君副局长在我刚才提到的三个节点里面都有他的足迹,都有他的缩影,都有他的贡献,所以我讲这个会除了我之前讲的几点体会以外还是一次很重要的梳理,我们将通过陈步君老师六十年执教、实践的这样一个环节来梳理出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今天所面对的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以及来应对社会中无能为力的社会环境。我认为今天这个会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号召,是一次推进,更是一次鞭策,让我们全体师大一附中的师生,不能懈怠,要对得起这个学校的过去,要对得起这个学校的将来。所以,作为校长,我希望我们的校友能够经常性地回来,能够经常性地用这样一些活动来教育我们,因为除了学科教学以外我们更多地是需要传承师大附中的精神,需要开展师大附中传统的教育,需要学习师大附中那些校友的事迹,如此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地得到成功。
谢谢各位!
在陈步君老师从教六十年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
华师大一附中党总支书记 王新
尊敬的陈步君老师、各位校友、各位领导大家好!
非常高兴有幸参加陈步君老师教育工作与实践六十年的座谈会,总结讲话实在不敢当。陈步君老师,他是上海教育界德育的见证者和标志性人物。作为附中人,作为现任学校的党总支书记,分管德育工作的我,想就今天的座谈会以及看了陈步君老先生的德育文集后谈几点体会。
首先,我要感谢我们的校友会筹办了这样一次“陈步君老师教育工作与德育实践六十年”座谈会。感谢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特别是刚才各位校友与我们分享了你们的成长经历。从你们的分享当中,我感受到了我们附中的传统;感受到了我们附中在德育方面的优良传统。我们应思考的是如何梳理、传承和发展好这样的传统。
第二层,我想讲的是,今天从大家的发言当中,一个个案例中,我看到了、听到了、感悟到了我们陈步君老师身上的这样的人格魅力与责任担当。特别是从他身上体现出的对学生的大爱。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谆谆教诲以及在他们成长过程当中起到的指引作用。
第三层,我想讲的是,我们应该怎么做。正如今天陈步君老先生向我们分享的他的十点体会,其中有一点讲到了就是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有火一样的热情。我们需要这种激情。我们也需要更多像陈步君老师这样对德育工作孜孜不倦的研究以及落到实处的调查研究的方法,特别是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工作作风,从中我们也可以感悟到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应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长。这正是我们需要去加强研究的方面。
今天的与会者中还有我们附中年轻的教师。我想,我们将以今天座谈会中大家所讲到的案例与感悟作为我们德育研究的起点并推进落实好。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德育教育工作始终在路上。我们将结合我们的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特别是借助陈步君老师的经验,借助市德育协会、关工委以及我们校友的力量更好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我想我们的德育教育是全方位、全开放的教育。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我们应共同努力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为他们做引路人。
最后,祝陈步君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幸福!祝陈老生日快乐!在此也感谢各位领导、专家、校友对附中的厚爱。希望你们继续关心、支持、参与附中的各项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一起分享你们的感悟、快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