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59届高三年级毕业六十周年】从附中出发,走向运动健将之路--——我的高中岁月在师大附中的记忆(59届高三丙 孙剑鸣)
2019/11/6
【纪念59届高三年级毕业六十周年】
从附中出发,走向运动健将之路
——我的高中岁月在师大附中的记忆
59届高三丙 孙剑鸣
我的高中生涯是在华东师大附中开始的
我初中是在市北中学。我的高中生涯是在华东师大附中开始的。按毕业算,至今已六十年了。可我因为参加运动队集训,高中没有毕业,所以按1956年入学起算有六十三年了。
回忆在华东师大附中求学的时光,我的学习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学习的氛围是认真刻苦的。
1956年9月高一开学第一课,班主任黄允均老师就要每个同学心中做好规划,为考上理想的大学做好心理准备,认真学习。所以,每个同学对学习是很重视的。师生的关系是很融洽的。
师大附中的课外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科技的、体育的、文艺的,等等。同学们在课余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
其实高中一年级的学习是很紧张的,但学校对我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还是鼓励的,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我当时对航海通信感兴趣,就选了航海通信小组活动,每周一次。
航海通信是用旗语、灯光进行的近距离可视通信,可以舰对舰,舰对地,进行对话。灯光用莫尔斯码可用英语明码通信,也可用密码进行通信。旗语用两个手各持一面旗子,伸出的不同位置对应不同的字母和符号。例如,左手垂直举起,右手向右伸出表示“P”。右手垂直举起、左手向左伸出表示“J”。两手同时向两边平行伸出表示“R”,等等。相互可用密码、明码通信。另外有近四十多面信号旗,国际统一每面旗的内容,相互组合有规定的内容,如挂满旗是最隆重的庆祝场合。等等。
半个多世纪后吴尔朴学长(左)和我再次相聚
我在航海通信小组遇到了比我高一年级的吴尔朴学长。他教我旗语,使我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后来由于市无线电运动俱乐部刚成立,又要准备参加全国比赛而选拔人员,我就被转到上海市无线电运动俱乐部,当时的无线电运动是国防军事体育运动项目。刚开始只有两个项目。无线电收发报,无线电测向。我参加参加了无线电收发报集训。经过几个月的业余训练,我被选上代表上海青少年队参加全国比赛,拿到了1958年全国青少年组比赛的第三名。
高二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后来得到市里通知,要为参加第一届全运会(全国运动会)做准备,学校对参赛集训很支持,体育老师储德老师通知我去参加集训,并从俄语通信改为英语通信。当时上海有好几所学校都有无线电收发报活动的,参加市里集训的学校学生有向明中学、江湾中学、继光中学、市东中学、金陵中学、市少年科技站等,选拔赛结束后,大部分同学回校继续求学,我由于在市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转到市邮电无线电队继续集训,也就中断了学业。
从1958年到1964年我都在市邮电无线电队集训,为了不放弃文化学习,我一边就在黄浦区业余大学读夜校,学习机械制造专业。白天紧张地训练,晚上拼命地唸书。刻苦努力,坚持不懈,在运动队每天要练六到八小时以上,每周六天。没有窍门,没有捷径。只有勤学苦练。练了一年多才达标的。
无线电收发报运动,主要是听力、腕力和脑子的反应灵敏的综合训练。收报时要把耳机里听到的“滴滴哒哒”无线电信号快速地翻译成数字和英文字母抄下来;发报则是反过来,根据电报上的数字和英文字母用迅速有力地用手腕和手指按电键,把数字和文字转换成“滴滴哒哒”无线电信号发出去,要求又快又准确。
比如,数字1是·- - - -(滴哒哒哒哒)。2是··- - -(滴滴哒哒哒),依次类推,3是 ••• - -(滴滴滴哒哒) ,4是 •••• -(滴滴滴滴哒),5是•••••(滴滴滴滴滴),6是 - ••••(哒滴滴滴滴),7是 - - •••(哒哒滴滴滴),8是 - - - ••(哒哒哒滴滴),9是 - - - -·(哒哒哒哒滴) ,0是 - - - - -(哒哒哒哒哒)。全部由5位组成。
又如,中文用的数字码:1是 •— (滴哒),2是 ••— ,3是 •••— —,4是 •••• —,5是 ••••• ,6是 —•••• ,7是— —•••,8是—••,9是 — •,0 是—。
英文26个字母对应的电码是:a•— ,b—••• , c—•—• , d—•• , e• ,f••—• ,g— —• ,h•••• ,i•• ,j•— — — ,k—• — ,l•—•• ,m— — ,n —• ,o— — — ,p •— —• ,q— —• — ,r •—•,s ••• ,t— ,u••— ,v•••— ,w•— — ,x —••— ,y —•— — ,z— —•• 。
整天满脑子的“滴滴哒哒”,手也酸了,耳朵也疲倦了,可是为了比速度和准确率,必须坚持不懈勤学苦练。练到最快的时候,耳朵里已经不是分辨“滴滴哒哒”几长几短,而是听音调,凭感觉了。
比赛内容,发三份各50组的报。中文4字一组。英文码5字一组。数字码5字一组。看速度,正确率。收报统一发的,速度由低到高。到抄不上为止。正确率,速度高的依次排名。
就在我的同班同学纷纷走进大学校园学习的1959年12月,我获得了无线电收发报运动健将的称号。后来,我还在第一届全国无线电通信多项比赛中代表上海队,荣获男子组冠军。
我的运动健将奖章
获得的运动健将证书
顺便说一句,我们训练都是用密码,也就是没意义的码。而明码的每个中文码是要用电码本翻译的。电码本都有相对应的中文字和四个数字码的。我没专门学过,记不住的。我只记住1327是我的“孙”字。
和当年的同窗方正(右)在一起
1966年“文革”开始,我们停止了训练,安排到上海电信工厂工作。1968年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上海建设“小三线”,我调到安徽小三线建厂。直到小三线调整,才回到上海电信工作。在小三线工作时,遇到了同班的张玑和浦雯珍两位同学,格外亲切(张玑高中毕业进了上海科大,浦雯珍高中毕业进了同济大学)。大家回忆起在华东师大附中一起学习的美好情景,交流了分别后的各自情况,感叹“文革”改变了国家和个人的发展轨迹,体会到华东师大附中对我们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与培养,令我们受用一生。
(此文由高三丙班方正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