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骄子——楼汉民

2019/11/15

附中骄子——楼汉民

 

1939年11月出生浙江诸暨 1956年9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中 1959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 1964年9月分配四川成都七○八厂至退休 1989年晋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曾任 七○八厂常务副厂长、总工程师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专家组成员 曾领导与组织多项“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填补国内空白, 入典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中国当代高级科技人才系列词典。

在附中,他是一个文体活跃分子

楼汉民,1956-1959在华东师大附中高三丙班学习。他和我同班。我是从附中初中部升上来的,他是从外校考进来的。如今他回忆起当年考华东师大附中时的缘由说:“我为什么考附中?其一,学校名气不小,教育质量较高;其二,学校有个游泳池,不错啊,体育场还算可以;其三,家离学校近。现在看来,我考进这个学校算有幸吧!饮水思源,没有附中,我进不了交大,也没有今天的我。”

他和我还是同乡,都是浙江诸暨,那是出美女西施的地方。楼汉民长着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方方的脸,挺直的鼻梁,微微上翘的眉毛,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比我大三岁,1939年生,个子有一米七。用现在的话来说,真是一个大帅哥。当时不知是谁给他取了个“铁头”的绰号,“铁头楼汉民”就这么在班上叫开了。

楼汉民写得一手好字,字迹苍劲有力,飘逸潇洒。引得我们有些同学争相模仿。郑世安同学说,现在他的字体就是当年向楼汉民学的。连当年班主任老师也请他帮忙在我们的《学生手册》上抄写品德评语。我们珍藏着的高一至高三的《学生手册》里,就有他当年抄写的品德评语。他说,他进附中以后,经常练书法,持之以恒几十年!后来还经常为同事、朋友写对联、诗句等,有的书法作品还进入市场了。并成为成都书法家学会会员。

在校期间,他担任学校学生会的宣传部长、秘书,常常为学校的宣传工作而忙碌。每当重大节日免不了书写大幅标语。《战斗报》是校报,他担任主编,事情不少,要组织文稿、审稿和出版。虽然校报的组织分为编委、出版两个组,可担任主编的楼汉民常常全过程亲历亲为。按照出刊流程,组织好稿件审稿之后,再由出版组出版。他还常常得亲自排版,写好重要的标题。他记得当年赵长清、林树清、尹端六、仇国平等同学都是积极分子。且赵长清同学文笔很好;谢修国同学画图很好,尤其善长素描。他说,最苦恼的是有时稿件缺乏,就不得不亲自组稿,内容及交稿时间两方面都要得到保证,才能避免出版延误。而且,校报是周刊,每星期出版一次,负担可重呀!那时,还有一些经常投稿的同学们,常常来出版室,因为有共同的兴趣,他们也很关注校刊出版,大黑板的位置就在学校大门口内左侧,人来人往很醒目。楼汉民通过自身对校刊的热情投入和校报出版的综合影响力,感染着当年许多校友。

高中三年很快过去了,回想这些琐事,楼汉民说,自己年轻气盛,为学校、为同学做点事也应该。

那时,同学们大都可按时放学,可楼汉民得完成黑板报的工作及班上零星的一些事,如学校老师交给他的一些工作,为几位老师的写书、教材刻刻钢板,抄写学生评语等等。他说,说实在的,我常做些大家看不到的事,负担不轻,可学习还得顾上呀!

他喜欢文体活动,在课余常拉拉二胡,游游泳,参加劳卫制锻炼,参加校运动会。他的田径成绩不错,王季淮老师还指导他学习链球。在王季淮老师的精心培养下,他还成了田径三级裁判员呢!他至今还珍藏着在附中取得的一级、二级劳卫制徽章,田径三级裁判员证章,校运动会纪念章及运动员纪念章。

附中的图书馆也对楼汉民很有吸引力。他常进图书馆,主要是爱好文学。他喜欢读苏联的文学小说,如《复活》、《青年近卫军》、《静静的顿河》等;还喜欢看唐诗、楹联及名人名句。他至今还记得富兰克林的一句名言:“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萎”。他说,这句名言我是永远不会忘记了。他还记得,语文老师顾荩丞老师送给他的一本小小的日记本上,还郑重地写了赠言。

可以说,在华东师大附中的环境熏陶和老师们的培养下,楼汉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在华东师大附中,确定了他今后发展的理想。

当时高中一年级有金工课,也有制图课,学校还有个金工车间,那时国家非常需要机器制造专业人才,这引起了楼汉民的极大兴趣,他常去金工车间看看,摸摸机器。之后居然就爱上了机器,并立志要成为一名工程师!高中毕业时,他报考第一志愿为交大机械制造系。他记得,快要发录取通知书了,他正在学校游泳池游泳,一位初中的同学叫他去校长办公室。他不知什么事,赶忙爬上岸穿好衣服去校长办公室,徐正贞老师满面笑容地说:“汉民,你被交大录取了!”当时他说不出话来,可心里是多么高兴呀!

今天,他已经实现自己中学时代的愿望,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在成都,他是一名千人大厂的厂长

1964年9月,楼汉民从上海交大机械制造系毕业后,分配到了四川成都七○八厂,直至1999年退休。这个厂是个国营大厂,员工总数达四千五百多人。其前身为光绪二年1876年建立的四川机器总局,宣统元年为四川兵工厂。

1958年,七○八厂开始生产真空获得设备,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内从事真空泵的研究和生产历史最长,品种最多,技术水平完备的厂家;迄今为止,累计研制新产品412项,其中185项为国内首创,多项产品获得国家或部、省级奖励。已跻身国家大型二级企业、四川省、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行列。

楼汉民从技术员到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机械设计与工艺方面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本职工作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先后任课题组长、生产科长、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生产副厂长、技术副厂长、常务副厂长。

他主管设计了四坐标数控铣床,获四机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7年获电子工业部技术进步二等奖;还主持设计了真空镀铝纸成套设备之涂布机,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曾领导与组织多项“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多项国家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如多靶磁控溅射台,国内第一台连续式太阳能集热管排气机等,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行业内,他是一位著名的专家

他是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专家组成员,中国电子工业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生产技术学分会专用设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电子行业总工程师研究会理事长,成都市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成都市技术进步研究会理事等。参加过多项重大工程的评审和决策、多项研究项目的咨询和研讨。

在电子科学和真空溅射技术领域内,他是一位著名的专家学者。发表多篇论文,如《包装用真空镀铝纸及其设备》、《磁控溅射设备国外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太阳能集热管气机及其关键技术》等。他经常被邀请去参加重大项目的评审、验收,在学术会上作报告,并多次去美国、日本考察与工作。

他还入典于《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中国当代高级科技人才系列词典》、《中国专业技术人才词典》等。

最近,我们几位老同学与楼汉民及其家人们一起在上海欢聚,我与他是毕业六十年后的第一次重逢。他虽年过八十,仍神采奕奕,精神矍铄。他回顾自己的大半生,深情地说:无论是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还是后来在工作领域能给国家做出贡献,都受益于我们的母校-------华东师大附中。

他说,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在思想走入成熟的高中时代,是母校奠定了我们一生的立足之本。没有华东师大附中,就没有当年我们的茁壮成长。在华东师大附中,同学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拼搏,从母校的怀抱,我们获得了知识的琼浆、智慧的力量,和做人的道理。在我们的一生里,永远忘不了老师们的辛勤培育!忘不了同学们朝夕相处的那些时光,忘不了我们结下的深情厚谊。

他还说,参天大树不能没有根须,浩浩江河总有源头。饮水思源,如每一位从母校毕业的同学一样,我们从内心深处真挚地感恩母校和老师们的教育与培养!

 

(59届高三丙  方正  撰稿)

 

上一条 【附中校友的荣耀】57届高三丁班校友徐光祐荣获“2019年度CCF-CV终身学术贡献奖”
下一条 甘做文化交流的“驿马”(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