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已“久” “20”更“灵”——从2019到2020 本站2020年元旦专稿
2020/1/1
“19”已“久” “20”更“灵”
——从2019到2020
本站2020年元旦专稿
《新春序曲》
2019年和我们告别了,我们附中人确实有点依依不舍。
2019年是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在九州大地普天共庆之际,58届高三丙班何钜富、58届初三甲班张家仁、61届高三丙班赵无非和61届高三丁班朱训生分别获颁建国70周年国家纪念章(见本站2019年10月6日“新闻资讯”栏目)。后来,我们又获悉还有48届的郭丰敬、戴行锐、康霁英,49届的范智明、张希龄、洪家驹、陈冠方、石秉槐、沈入群、郭贞、陸永醒,50届的程科、张贤华、勇俊本、陈银芬,51届的牟光启及59届的殷匠等校友也同时获此殊荣(由于信息传递条件所限,依旧会有校友遗漏而没能被统计在内,后面的获奖校友照片也仅是部分的,对此我们谨表歉意。)。一所学校能涌现如此多的国之功臣,这是附中传统的教育使然。
获颁建国70周年国家纪念章的部分校友(1)
(左起:张希龄、石秉槐、沈入群、陆永醒)
获颁建国70周年国家纪念章的部分校友(2)
(左起:洪家驹、郭贞、陈冠芳、牟光启)
2019年, 我校49届、59届、69届、89届和99届的校友分别举行了他们毕业离校七十、六十、五十、三十和二十周年纪念活动, 79届的校也正在筹划自己的毕业纪念活动。这么多“9”字辈的校友,他们中最年长的与较年轻的代际差距应该有祖孙之隔了。但是,他们都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们曾经是华东师大一附中(或其前身光华附中)的学子,都在这所学校里接受过教育, 都享受到一附中传承下来的温馨的师恩和浓郁的文化氛围,甚至曾经在不同年代听过同一位老师讲授的同一门课程。虽然这一切都是多年前的历史,但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对母校的怀念之情却如出一辙的浓烈,乃至毕业数十年后再回来向母校汇报。一所学校的几代校友毕业后依旧不忘师恩,归来依旧是少年,这就是“附中情结”,是附中传统的久不走样。
两代“9”字辈双胞胎
(左起:79届申芬、49届李令庚、49届李令闻、79届申芳)
同是“9”字辈的附中师生
(左起:2019届彭程伟、99届洪慧琼老师、2019届柏妤全、99届濮晓粹老师)
69届中三8班佩戴老校徽赶在2019年岁末相聚纪念毕业五十周年
(左起)前排:黄玉珍,李季凤,曹招娣,陆云玲,沈萌萌,郁伟雯;
中排:魏英,殷金娣,谢卫,沈雅琴,沈萌芽,郭家锭,廖蓉蓉;
后排: 奚文革,张孪文,汤伟荣,盛世杰,蔡永紫。
2019中的“9”,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印记。这是附中历史悠久的写照,也是附中传统持久的印证。“‘19’已久”矣!
2020年迎面走来了,我们每一位附中人都充满着期待。 “让阿拉学堂更灵”(沪语)是校友返校相聚时说的最多一句话,这是附中人对母校新年有新发展而满怀着的希望。
49届校友在一附中向廖世承老校长铜像敬献花篮
(左起:邓士衡、李令闻、周福煦、徐愚、凌云宝、戴经意、
洪家驹、严德泰、李令庚、陆永醒、沈入群、施怀炯、曹同方)
专程赴二附中向光华附中训导主任、二附中首任校长毛仲磐铜像献花
(左起:49届沈入群、陆永醒、李令闻)
2019年9月10日母校在《继承传统 开创未来》一文中宣布:“为传承校史,发扬校训精神,华东师大一附中的校训定为:‘格致诚正,自强不息’”(见本站2019年10月30日“新闻资讯”栏目)。我们相信,有母校党政班子的带领,有全校师生员工的拼搏,有附中历届校友的支持,一附中在2020年里一定会有新的发展,学校也会越办越好,“‘20’更灵”!
我们的校友会网站也会持“久”办下去,也会越办越 “灵”!
在迎新辞旧之际,我们向给予本站关注、关心和关爱的广大校友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祝大家新年阖家幸福、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