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怀想(66届中五乙班  吴国焕)

2020/10/4

0.jpg

滨江怀想

66届中五乙班  吴国焕

1.jpg

早就盼望一睹“最美滨江”的风采,却一直没有机会成行。

去年女儿回国度假,照例商量一下到哪里去玩,我毫不犹豫地提出:何不沿着最美滨江走一走?

6.jpg

黄浦江面波光粼粼

金秋时分,阳光正暖。黄浦江面上,波光粼粼。时有船只驶过,激起波浪,轻轻地拍打着堤岸。

我们沿着杨浦滨江一路向西,朝虹口方向前行,沿途风光旖旎、目不暇接。以往熟悉的一座座厂房,摇身一变成了一段段独特的景观;黑色骑行道和红色慢跑道蜿蜒向前;那些水管状的路灯、装了仪表盘的长凳、工业装置模样的垃圾桶……无一不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一路都有艳丽的鲜花、碧绿的青草陪伴,其间居然还看到了芦苇,我没想到芦苇也可以拿来做装饰,当年它们在崇明的江堤边是那样的普普通通、毫不起眼,今天也来为美丽滨江出力。芦苇随风摆动、婀娜多姿,让我一个老知青备感亲切!

5.jpg

上港邮轮城果然名不虚传

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上港邮轮城。它荣获国家4A级景区,被誉为“上海城市滨水时尚新地标”。果然名不虚传,颀长的滨江岸线,将浦江璀璨的景色尽揽怀中。

眼前的风景,真可谓五彩缤纷。我不禁有些怀疑自己的眼睛,这里真是我在学生时代十分熟悉的上港五区么?

上港五区曾经是一个外轮港口,装运吞吐世界各地的货物。记得文革时期,中学生的我曾和同学们多次来这里“为四十万吨积压物资而战”,每来一次都是干上整整一个班次的夜班装卸作业。

那些十几层楼高的万吨轮在毛头孩子眼里可真是庞然大物,每次从舱面沿着陡直的铁梯,手脚并用、一顾一盼、一步一趋地倒退着“爬”到舱底,就已经有点气喘吁吁了。

那时也没有什么集装箱,货物都是散装的,船上的起吊机将岸边的货物吊入船舱(或反向之)。在船仓内就没有什么机械,全靠手提肩扛了。一个夜班要干到清晨,真正是精疲力竭!

但是,每次劳动结束,回到舱面,却总有一小段美好的时光。此时,天色微微放亮,我并不急于回家。借着晨光,正好有机会仔细端详一番这个“庞然大物”。平整的甲板、轰鸣的轮机、粗粗的烟囱、还有那外轮餐厅飘出的特有的缕缕面包香味……都会引起我的兴趣,我深吸一口清晨的带有面包香的空气,再仔细瞅一瞅那船上悬挂着的国旗,以此来弄清楚这艘轮船是希腊的或是瑞典的。

江上微风习习,拂面而来,引我遐想:何时我国也能造出更棒的万吨轮来……

如今,这一切都已经梦想成真!昔日的上港五区已经蜕变成今日的“邮轮城”,真是今非昔比呀!

4.jpg

在“彩虹桥”桥顶可远眺陆家嘴的现代楼宇和外滩的万国建筑群

一眨眼,“彩虹桥”来到了眼前。我们登上桥顶,极目远眺,这边,陆家嘴的现代楼宇摩登时尚;那面,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典雅端庄……

继续一路向西,来到了大名路,左拐进入青浦路,再右拐便到了黄浦路,离外白渡桥越来越近了!

我仿佛已经听到了桥下那熟悉的、川流不息的江水声,思绪也随着这江水流向了那遥远的年代。

3.jpg

外白渡桥是我幼时的乐土

我的童年跟外白渡桥紧密相连。

1948年,我诞生在大名路西端的“百祿坊”里。这是一条典型的石库门弄堂。它的东侧与青浦路相通,后弄堂开口朝向黄浦路。沿着黄浦路走到外白渡桥,不过七八分钟的时间。从后弄堂到黄浦路再到白渡桥,这是我幼时的乐土。多少个白天,我和小伙伴们,在这里玩“抓强盗赛”,多少个夜晚,我和小伙伴们,在路边停泊的大卡车上,爬上翻下玩捉迷藏,童年的趣事一件件浮上心头。

捉蟋蟀可算得上儿时最感兴趣的事情之一。某个秋晚,我被一阵阵悦耳动听的“唧唧”声,惹得心跳手痒。随即拿起手电和一个罐子,走出了家门。

远远地听见蟋蟀叫,循着声音轻轻的走过去,蹑手蹑脚地靠近,侧着耳朵仔细辨别声音的方向,那个小精灵,狡猾得很!似乎知道有人来了,就猛然停住不叫。这时的我,展现出平时难以想象的耐心,屏住呼吸,静静的等待。也许是那蟋蟀听到四周同伴都在你唱我和,终于按捺不住,又亮开嗓门叫了起来……

那天,我神使鬼差地走遍了大名路、青浦路和黄浦路。一路光顾了多少个墙角、花坛、街沿,聆听了无数只蟋蟀的独唱和合唱,结果却一无所获。最终还是回到家里,在自家的天井里,逮到了梦寐以求的蟋蟀,也算是如愿以偿了。

这条黄浦路又是我印象中的阿里巴巴宝库。

黄浦路上的禽蛋二厂门口终年堆放着层层叠叠的运送禽蛋的箩筐。那些箩筐上粘着禽蛋破碎后流出的蛋黄、蛋清。腐败了,发出刺鼻的臭气。箩筐用竹制成,一不小心就会被那些尖锐的竹刺和铁丝刺伤了手脚。但是这些都吓不倒我们。我们感兴趣的是箩筐上那些竹片。一旦发现了一条比较宽、比较直的“品相姣好”的竹片,那简直是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左右拽动、软硬兼施地拔出竹片。回家用钢丝锯、美工刀、粗细砂纸,精心加工成一把大刀或宝剑,用粗笔写上“青龙偃月刀”或“尚方宝剑”,可以把玩整整一个假期呢!

炎热的夏天来了。那时压根儿没有空调,连电扇也是罕见之物。为了追求凉快,孩子们又来到了黄浦路上。一辆运冰的卡车或黄鱼车驶过,后面一群赤膊短裤的小孩紧追不舍,车上偶尔会掉下一些碎冰,能得到一块大一点的碎冰,便是孩子们最大的企盼……

2.jpg

外白渡桥北堍黄浦路口即是著名的礼查饭店

沿着黄浦路缓缓的前行、细细地品味,那些童年的陈年往事,虽然已经久远,却依然是那样清晰,想起来还是能让我心动呵!

9.jpg

俄罗斯驻沪总领馆与礼查饭店隔街(黄浦路)相对

走过了飘扬着三色旗的俄罗斯领事馆,我们终于登上了外白渡桥!

站在桥上,眺望四周,不禁深深感叹:桥的这边和那边,发生过多少令人难忘的故事,留下了多少甜蜜美好的记忆!

外白渡桥南堍东侧是著名的黄浦公园。而西侧有一个“小人公园”,则鲜为人知了。

那其实就是一块不大的绿地,几条石凳,一个沙坑。虽然一点也不起眼,却是孩子们的乐园。平整的水门汀地上,可以跳绳、踢毽子、打三毛球……,那个沙坑里,我们挖过无数个四通八达的地道。孩子们在这里尽情地欢乐,“小人公园”的美称,或许就是孩子们给它起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里一度办起了一间简易的儿童阅览室,有免费的“小人书”可看,小伙伴们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结伴前往,一饱眼福。在这里我看到了孩时心目中最为扣人心弦的侦探小人书——《一颗铜钮扣》,至今我还记得书名。

从桥上眺望黄浦公园,高耸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外滩历史纪念馆、大型浮雕……尽入眼底。这座小巧的“外滩公园”随着时间的流淌,模样已经大变。但在我心中却依然保留着它旧时那亲切可爱的样子。

那年,我小学毕业,正紧张地准备中考。听弄堂里那些家中住房紧张的小伙伴们说,到外滩公园复习功课效果忒好。我在家中虽然有自己的读书之地,但也很想去尝试一下。某日,我起个大早来到公园。公园被一层淡淡的薄雾笼罩着、静静的,完全没有了平日的喧闹。园内有一处茶室,平时我们来玩,从来不对它多看一眼。没想到,茶室前一片空旷地上,摆放的那些藤椅、茶几,居然日夜都不撤去。茶室开张尚早,正好为我读书所用。坐上藤椅,比坐在柔软的沙发上还舒服。那个早晨复习功课,效率特别高。仿佛整个外滩公园就只有我一个人似的!

秋季,我终于考上了心仪已久的师大一附中。那年,我家姐弟仨同时在师大一附中就学,在弄堂里常常引来邻居们羡慕的目光。

为了庆祝这一开心的时刻,我们姐弟仨特地到外白渡桥北堍的众艺照相馆照相留念。那个年代,每拍一张照片,都是郑重其事的。众艺照相馆曾经为我们拍摄过好多张全家福、报名照、毕业照,但是纯粹为了开心,来“众艺”照相,这还是第一次啊!

1968年,上山下乡的大潮把我推向了崇明农场。

从“百祿坊”到崇明东风农场,沿途乘的第一辆公交是65路,车站就在上海大厦对面。

出发那天,父亲、母亲、姑姑为我送行,大件行李已经在数日前运走了,我们得以轻装前行。出了后弄堂,沿着黄浦路,我们走得很慢。禽蛋二厂、海军司令部、礼查大楼、苏联领事馆……这些相识已久的老朋友也都来为我送行,再回头深情地望一眼外白渡桥,在心中默默地和它告别……

8.jpg

竹筐是我在崇明的近十年里经常使用的工具之一

我在崇明待了将近十年,每次回沪,都要到外白渡桥走一走。它俨然成了我的老朋友了!

1977年,我在农场参加高考,幸运地成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回沪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好消息告诉 “老朋友”。我又一次来到了桥上,手扶桥钉、思绪万千,崭新的生活开始了!多少美好的憧憬涌上心头!

沿着最美滨江,来到了外白渡桥上,女儿一路陪伴在侧,言语不多,任由我望风怀想。她能理解一个老人心中深深的桥的情结吗?

想不到,她却一语中的:“外白渡桥是老爸心中永远的外婆桥!”

思绪沿着外白渡桥继续延伸,过桥向南,便是举世闻名的外滩。

7.jpg

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大楼是我孩提时心中真正的“珍宝”

外滩24号,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一幢庄重典雅的大楼,曾被一家英文报纸赞为“一颗新嵌到外滩皇冠上的珍宝”。它是我孩提时心中真正的“珍宝”。

父亲是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前身)的职工。每到春节,在外滩24号都会组织职工举办娱乐活动,父亲牵着我,走进这“高高的殿堂”,那种兴高彩烈、欢天喜地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

印象最深的是那次猜灯谜了。当天,现场无数灯笼高挂、五彩纸条飘飘,那时我年岁尚小,灯谜上的字能认全已属不易,要猜出谜底来,真是勉为其难了。一位叔叔扯下一条灯谜,塞到我手中,说:“快去兑奖,就说‘liu yi’”。我照此办理,果然得到了奖品。但是这个“liu yi”究竟是什么意思呀,事后猜了好久,我才确定那一定是“六亿”,因为那年,我国人口正好刚过六亿。

江水奔涌、时代变迁。四十余年来,祖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我也成家立业,有了一份自己深爱的职业。最美滨江,见证了已经发生的美好的一切!也必将见证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引自2020.4.21《杨浦时报文苑》)

短视频《探访北外滩·看上海的昨日与今天》(媒体人 戴刀)

10.jpg


上一条 “山河无恙  家国梦圆”——师生作品
下一条 邂逅罗森宝(66届中三丙班  张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