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情 同学情 母校情——记66届高三乙班师生欢聚
2020/11/1
师生情 同学情 母校情
——记66届高三乙班师生欢聚
2020年10月27日活动时师生合影
《二十年后再相会》
(本站综合66届高三乙班来稿)一群七老八十的老头、老太欢聚一堂,问候、谈笑、歌唱,甚至逗谑、嬉闹,这无比温馨的一幕让人心动,这一幕源于青葱年代的一段缘。
翁荣生老师从华东师大来附中工作所带的第一个班级就是我们班级
华东师大一附中66届高三乙班的同学们都记得,翁荣生老师从高二起担任我们的班主任,除了物理课授课外,还组织班级的下乡劳动、社会实践、游园等各项活动。翁老师年长我们同学仅八、九岁,他象大哥一样关心、帮助同学们,至今大家还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翁”。翁荣生老师从华东师大毕业留校后来到一附中,所带的第一个班就是我们66届高三乙班,自然对我们这个班怀有很深的感情。
1968年离校前翁老师(前排中)和同学的合影
经历了“文革”的折腾,我们于1968年8月离校,“四个面向”,奔赴不同的工作岗位。又过了三年,翁老师也因需要照顾家庭离开华师大一附中去了无锡。
两任班主任钱玲英老师(二排左六)和翁荣生老师(二排左七)
和我们一起纪念高三乙班毕业三十周年
五十多年沧桑巨变,如今的我们都老了,然而,师生情、同学情、母校情却始终萦怀于心,大家多想有机会师生欢聚,在找到联系中断多年的老师后,同学们激动不已,并了解到翁老师也多次表示想看看学生,表达愿与高三乙班同学相聚的愿望。尽管今年因新冠疫情阻碍了进程,但机会还是来了。经过一段时间酝酿与筹备,翁老师夫妇自无锡来到上海,高三乙班师生假座上海中百顺风大酒店再次欢聚。这是自1996年纪念毕业三十周年与翁老师相聚后的第二次欢聚。
徐祖康(右一)、陈廉(右二)专程前往车站迎接翁老师夫妇
翁老师夫妇一下火车,就受到专程前往车站的老同学徐祖康、陈廉的迎接,大多数老同学则在酒店迎候。翁老师夫妇一步出电梯,老同学就都围上前去。翁老师竟然清晰地一一叫出各位同学的姓名,让大家欣喜不已。
应安国同学向大家报告活动的筹备过程
(左起)王华坤、朱涵璋、张小翠、朱国萍等即兴表演节目
翁老师与诸老师夫妇表演了男女对唱《敖包相会》
主持人应安国同学向大家报告了欢聚活动的筹备过程,表达了师生间的互相思念之情。陈廉同学深情地回顾起五十多年前翁老师关心、帮助高三乙同学的往事,回忆起老同学风华正茂的年轻时代。朱涵璋、张小翠、王华坤、朱国萍等老同学即兴表演起朗诵、独唱、沪曲等节目,翁老师与诸老师夫妇表演了男女对唱《敖包相会》。歌声、笑声、掌声此起彼伏,声声入耳。聚会的高潮来了,朱涵璋同学激情地唱起《祖国颂》,在座的各位老同学和翁老师夫妇和着他的歌声一起歌唱。那首半个多世纪前高三乙班同学曾经在华师大一附中礼堂上表演过的《祖国颂》再度响起,那能唤起我们许多美好回忆的旋律再次从每个人的喉间流出。想当年,“太阳跳出了东海”,我们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如今,我们共同的心声伴着歌声、笑声,畅开胸怀展现无限好的夕阳余晖。
欢聚时准备了一册精美的嘉宾题名录。题名录的首页上工整地写着:
欢迎翁老师诸老师!感谢翁老师诸老师!
华东师大一附中六六届高三乙班欢聚于上海顺风大酒店
老师 知行合一,点石成金
同学 青出于蓝,博物多闻
朋友 诚信为本,和衷共济
情缘 源远流长,知遇之恩
二零二零年十月二十七日
每位师生在题名录上签下自己的姓名。这册象征着师生相遇相知相厚爱、师生情源远流长的题名录最后交由翁老师夫妇珍藏。
向翁老师夫妇赠送的精致厚重的纪念品
翁老师夫妇回赠给每位老同学的珍贵礼物
徐祖康同学代表到会全体老同学向翁老师夫妇赠送了精致厚重的礼物,翁老师夫妇给每位老同学回赠了珍贵的礼物。浓浓的、暖暖的师生情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
师生们共进午餐。此刻的美酒佳肴再好,也比不上师生浓情雅意。大家相互交流着各自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倾吐着快乐的心声,好像有永远说不完的话。
咔嚓,咔嚓,雷丽珍、薛佩毅、邢中菁等同学不停地用相机记录下欢聚的情景,只怕手慢,遗漏了哪一个好镜头,他们留下的素材足够保证日后制作影集的高水准了。
聚首难,分手更难,欢聚的时刻总嫌太短。道过珍重,道过期盼后,应安国、陈廉两位同学代表大家护送翁老师夫妇上回程的动车车厢,这场精彩纷呈的欢聚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活动结束了,高三乙班的微信群上依然热闹非凡。海量的照片与热情的话语不断地发送到群上,让大家目不暇接。顾心磐同学说:“看了一天的照片,感觉还在昨天的氛围中,师生情深,盼望明年再相聚。”张小翠同学说:“好多年沒这么开心了!好像又回到青年时代。俗人说俗话,这次聚会后我精神焕发要好多天了。”朱涵璋同学说:“师生聚会给我们注入了活力剂,大家都回到了那纯真年代。”应安国同学说:“昨天的师生聚会,因大家努力筹备,各位添砖加瓦,全体满腔深情投入而成功圆满。翁老师、诸老师亲切、慈祥的言谈举止,再次赢得我们学生的尊敬。”陈廉同学说:“昨天是美好的一天,真没想到师生真挚情感能如此绽放!没有留下遗憾,值得一生回味!七老八十的团聚,同学快乐兴奋情绪的表露,成为了师生交流源头,我坚信今后一定会源源不断产生美好效应。这是大家意外收获,也是聚会成功之处!”
有同事同学在的地方,就是景色最漂亮的地方。这段缘,永难忘,留下了:
高三乙师生欢聚寄语
(调寄减字木兰花)
为师八十,
七老晚生多念及;
散尽云烟,
留住青葱一段缘。
愿君珍摄,
意满神飞常快活。
只换容颜,
不变冰心到永年!
执笔 郑宗健等
摄影 雷丽珍、薛佩毅、邢中菁等
(又):聚会的第二天,翁老师写了一篇记实文章,表达了自已的心情,表达了对同学的关切,期望下次聚会的早日到来:
翁老师在这次聚会开始前的简短发言(视频剪辑)
盼望已久师生相聚的10月27日终于到来了,我们一下火车就碰到了早就等候在站台的徐祖康和陈廉来接我们,一路上他们搀扶着我们、保护着我们,胜似兄弟姐妹,使我们非常感动。
同学们早已在顺风饭店等候我们:在电梯上我立即认出了邢中菁同学,并叫出她的名字,她也惊讶地叫了一声翁老师。一下电梯同学们都涌过来相认。我也一个个都正确的叫出了他们的姓名,得到了大家的赞许。
在酒店里大家互相问候,还亲切的叫起了长脚、冬瓜等绰号,仿佛回到了50多年前的青春年代。
经过应安国、徐祖康、陈廉、郑宗健等同学的精心策划,认真组织、细致安排、多方联络,事无巨细的全面落实,师生聚会拉开了帷幕。
主持人应安国宣布 聚会开始,向大家汇报了聚会的筹备过程、陈廉同学回忆了风华正茂的年轻时代的情景和我们家庭的幸福生活,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席间,徐祖康代表大家给我们送了表示师生感情天长地久,永不磨灭的贵重的、到西安定制的铜镇尺,以及含义深刻的嘉宾题名录,象征着我们师生始终相遇相知相后爱,永远源远流长,我们将永久珍藏。
我们也送了小小的礼物,给大家做个留念,礼轻情意重。
摄制组阿珍,薛佩毅,徐祖康,邢中菁的相机咔嚓咔嚓记录了我们相聚的情景,是我们情谊的记忆,值得我们永远回忆。
欢歌笑语此起彼伏:有歌唱、有朗诵、有唱沪剧,特别是朱涵章的祖国颂把整个气氛推向高潮。大家忘却了七老八十的年龄,尽情的放声高歌,多么纯真的难以可贵的师生情、同学情。看到同学们个个容光焕发精神饱满,由衷的祝贺大家健康长寿、家庭美满。
聚也难分也难,分别的时刻到了,大家依依不舍,还热切的期盼着明年由汤敏同学牵头的无锡再聚首。愿我们师生的情意绵延不断、 万古长青。
筹备组特意安排了应安国,陈廉一路陪护着我们,直到把我们安顿在火车座位上,还千叮嘱万叮咛要我们特别保重,这样的师生情怎能忘却,将永远铭记心头!
再见吧,同学们!
再见吧,同学们!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明天!
翁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