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悟“几回回梦里回延安”的情怀(81届高二3班 张海英)
2021/6/19
再悟“几回回梦里回延安”的情怀
81届高二3班 张海英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中国广播艺术团合唱)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是诗人贺敬之在离开延安11年后回到延安,饱蘸深情写下的不朽名篇《回延安》中的两句诗。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重温党的历史,不由又回想起数年前的延安之行,想起这十分喜爱的诗句来。
站在宝塔山上重温入党誓词,激动的心情难以平抚
当年我随上海市国资委系统的党务干部一起来到了延安。延安干部学院把我们的作息时间安排得很紧,到达的当天,学习内容就安排到晚上九点半。随后几天,白天上课,晚上或是集体讨论,或是过组织生活,或是集体学唱陕北民歌。去教室上课,全班四十名学员整齐的步伐在学校里勾划出一道“风景线”,每次课前,慷慨激昂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总是飞出教室响彻校园。
培训内容总体上是围绕延安精神展开的,分为两大模块,一是“历史眼光”,二是“宗旨意识”。教学则采用了课堂讲授、现场教学、激情教学、音像教学等形式。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包括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和劳模精神等。它以“延安”命名,但不局限于延安,是以延安为中心的各根据地、各解放区的革命精神的总汇,是指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培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想追求、精神风貌、思想品德、工作作风的精华与结晶。
在张思德纪念碑前再学《为人民服务》,领会其中精髓
回顾党的延安十三年,那是挑战大于机遇,风险随时相伴,考验异常严峻的时期。一是从军队力量来看,1935年党中央到达陕北之时,用毛主席的话说,中央红军“只剩下七千人,成了‘皮包骨’”。二是从党内情况来看,受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的束缚,党内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存在严重分歧。三是从物质条件来看,国民党军队对陕甘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地脊民贫的陕甘根据地处于四面受敌的困境。用美国记者路易斯·斯特朗的话说:“党的负责干部住在寒冷的窑洞,吃着简单的饭食,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
但是,诚如路易斯·斯特朗接着的话:“那里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延安十三年,我们党坚决抗战、厉行民主、依靠群众,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根本原则,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党的延安十三年,其千难万险的排除,常人无法做到;其辉煌奇迹的创造,常人难以想象。这十三年是我们的党走向成熟的十三年,是我们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走向胜利的十三年。
“抗大”精神永远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抗大纪念馆、在杨家岭的窑洞前、在枣园的大树下、在鲁艺的操场上我们认真听讲,折服于毛泽东在抗战伊始就写下了不朽篇章《论持久战》,震撼于如此简陋不堪的物质条件下,历史伟人竟然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丰功伟绩。在教室里听教授们讲延安整风以及毛泽东思想确立的过程,学习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赞叹于前辈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所显示出的理论上的智慧和政治上的勇气。站在张思德纪念碑前集体诵读《为人民服务》,站在宝塔山上重温入党誓言,感动于服务百姓日常生活之所需,被称为“原生态”的服务所体现出来的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有了更为深切的理解。
我的公公余侠平(原名朱开宏)是陕北公学的一期毕业生
我的婆婆陆萍(左一)也是一名八路军抗战女兵
延安,因为有生活的方向和力量,成千上万优秀青年冲过“白区”的封锁,不惜代价而一心奔赴。我的公公余侠平(原名朱开宏,参加革命后更名为余侠平)早在上海麦伦书院(现上海继光中学)读书期间就受到校内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抗日救国思想深刻的影响。抗战爆发那年,他正在上海雷士德工学院学习,看着大好河山被侵略者践踏、百姓流离失所,他和当时的无数年轻人一样,无法继续平静地学习和生活,于1937年10月奔赴延安,成为陕北公学第一期第七队学员,并于1938年3月毕业,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的婆婆陆萍于1938年从上海奔赴延安,他们之后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爱国救亡、新中国的建立以及祖国的军工和航空事业。
我公公(右一,时任沈阳黎明机械厂厂长)陪同朱德同志视察
(辽宁省《共产党员》杂志1983年第8期封面)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今年以来,全党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我们感悟延安十三年排除万难、创造辉煌奇迹的历史,重要的正是学习其经验,其智慧,其精神。
当下,我们党确立的第一个百年目标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给出了新的方向和力量,这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继续努力奋斗。在此征程中,或许没有“白区”的封锁,但难免会有“暗礁或险情”。去年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就是一场突袭,危及到人民的健康和安全。我们看到,在党中央的正确决策下,在总书记的亲自谋划指挥下,通过一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我们国家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改变了疫情蔓延的趋势,再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基本上就把疫情压下去了。中国在全球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国民经济迅速恢复。2020年,在全球大的经济体里,我们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打一场人民战争,这不正是延安精神在当代的生动实践和真实写照吗!
从校友会(时任)会长陈步君老师身上汲取他的革命情操和工作热情
寻着先辈们的足迹,我到过延安,感受到“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所包含的情怀;再学建党百年史,体悟亲身所历,更为深切地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人民情怀,以及肩负的职责和使命。
谨此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
2021.6.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