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心系深部探测 情牵物探中心 ——记知名地震学家、61届高三戊班张先康校友

2024/11/10

【校友风采】

心系深部探测  情牵物探中心

——知名地震学家、61届高三戊班张先康校友

1.jpg

张先康校友

张先康校友是知名地壳深部探测科学家,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我国地壳上地幔结构地震探测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和领导者之一。曾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主任、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地学部评委会委员、河南省第九届人大代表、河南省第九届政协委员、“地震学报”和 “地震地质”等杂志编委、副主编, 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郑州市劳动模范”,1996年获国家科委“全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先进个人”,1997年获国家教委和人事部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等荣誉称号。

张先康1961年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1972年加入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主要从事地壳上地幔结构的深地震测深研究、地震数据正反演与成像方法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华北深地震测深、北京地震地质会战第三专题、京津唐张地震预报实验场深部探测、国际岩石圈计划—地学大断面、国家“863”、“973”项目、国家地震局“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工作。主持翻译了“欧洲中部爆破地震研究”、“反演理论-数据拟合与模型参数估算方法”重要地学专著。在反演理论、地震数据成像、三维深地震测深方法发展与应用、深地震反射方法与应用、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方法发展与应用、深地震测深仪器装备研制、中国地震局科技计划和项目设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近二十项。

2.jpg

张先康早期处理华北北部深地震测深资料时,经过严格分析和论证,首次发现位于地壳中部的低速层,并探讨了其与强震孕育发生的关系;获得了京津唐张地区地壳结构、莫霍面和壳内界面深度分布等一系列重要成果。在上世纪国际岩石圈计划执行的背景下,他时刻关注并追踪深地震测深的国际最新进展,率先引进并开发了二维非均匀介质动力学射线追踪算法—seis83程序包、反射率理论地震图程序包等,并实现了从小型计算机到微机的移植。 担任这些算法研发者Červený、Fuchs教授来华培训的翻译,为我国深部探测领域培养了一大批算法的应用者,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深地震测深资料解释能力和水平。

为了我国深地震测深方法技术不落后于西方国家,他克服爱人身体不好、孩子年幼等家庭困难,毅然于1983年10月只身赴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实验室进行研学,师从国际著名地震反演理论家A. Tarantola教授,历时2年,克服语言障碍,自学了数学专业才学的泛函分析,系统学习掌握了概率反演算法理论、波形反演理论、三维结构探测泛函空间反演方法。出色地完成了留学任务,被国家教委和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3.jpg

1986年,张先康留学回国,任物探大队科技处处长。他全身心扑到科研和科技管理工作上,厚积薄发。在他的带领下,1988年物探大队在唐山震区实施了国内首次三维人工地震透射项目,解剖了唐山大地震的深部构造,开启了三维深地震测深台阵探测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之路,概率信息和泛函空间非离散的最新反演算法自此得以在我国传播。随后,他又创新性提出了泛函空间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两类资料的联合反演方法。通过地震科学联合基金资助,进一步发展了深地震测深三维台阵观测与成像技术,研发了地壳三维速度结构与构造层析成像系列算法。这些方法先后在非烃类气体成藏的深部构造条件、强震群深部孕震背景、火山岩浆系统、深部断层成像等地壳结构研究中得到应用。

1991年,张先康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主任,莅任即遇单位经费极端困难的局面。他深思熟虑后,提出了“科研是立业之本,科技开发是生命线”的生存发展思路。他说,再大的困难也不能动摇地震科研这一根本。他一手抓科研,一手抓科技开发,制订了科研和科技开发系列管理办法,既稳住了地震科研,又鼓励了科技开发人员,逐渐解决了物探中心的工资难题,地震科研和业务水平也有了新的飞跃。

尽管行政工作繁重,他始终不放弃地震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许多国家及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1991-1995年,他与王椿镛教授合作,分别担任“邢台震区、延怀盆地深地震反射探测与研究”两项目负责人,负责建立包括仪器装备、人员培训、数据采集、资料处理解释在内的深地震反射技术系统和两地深地震反射剖面实施。自此中国地震局有了独立开展深地震反射探测的队伍和技术系统。运用深地震反射技术,他和团队先后解剖了三河-平谷大地震、平罗大地震、伽师强震群、河套盆地、唐山大地震、汤阴地堑、华县大地震等强震区的发震构造背景。

他不但重视野外数据采集,也十分关注科研成果的产出。在担任中心主任期间,他提出“研究与探测并重”的发展理念,在物探中心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上花费了大量心血。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中心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物探中心科技论文和科技成果数量成倍增长,行业影响力显著提升。

4.jpg

1996年,针对当时折反射地震仪已不适应现代人工地震数据采集的现实,他提出自主研制数字一体化折反射地震仪的主张。委任原秦喜研究员主持数字地震仪的研制,仅历时一年,第一代数字地震仪DAS-1研制成功,并在“305项目”03专题“新疆地学大断面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项目中使用,首次在终年积雪的冰大坂地段实现了折/反射地震仪的自动观测。折反射地震仪的研制成功为物探中心乃至地震系统及相关行业的地壳深部探测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十分关切职工生活改善和待遇的提高。各项福利发放,他都是先考虑职工。而他最自豪的事情是每年的行政述职,总能向职工报告职工收入较上年增加了多少,仪器装备又增添了多少,又获得了多少科研项目和成果,又引进了多少人才。

2004年,张先康退休。退休后的他本应好好休息,然而,连续几届班子恳邀他担任科技发展顾问,他都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凭着对深部探测科技前沿、防震减灾科技需求的把握,以及丰富的管理经验,他继续为物探中心的事业发展、科技进步做着贡献。物探中心的重大发展规划、科技规划、重大项目中都有他的真知灼见,不仅积极建言献策,还亲自审阅修改;他积极参加重大项目的执行;亲自指导年轻科技人员;系统整理深地震测深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成果,做了数十万言的笔记,数十个PPT讲稿。为了扩大物探中心的学术影响,他不辞辛劳接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计划“华北克拉通破坏”委员会委员一职。在他的建议和影响下,“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计划的人工地震探测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得到了华北克拉通的地壳上地幔样式、结构、性质等前所未有的、系统的清晰图像,为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自退休后一干就是13年,不图名利,为我国地球物理事业和物探中心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

2023年初,张先康不幸染疾,于6月11日病逝于上海。

5.jpg

张先康一生热爱学习、求真务实、虚怀若谷、顾全大局,在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声望。他为提高物探中心的行业影响力和健康发展呕心沥血一辈子,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和科技遗产。

我们永远怀念他!

(源引自《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网站)


上一条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100周年校庆公告(第三号)
下一条 毕业60载 回归叙衷情  六四届高三丙班纪念毕业60周年和同庆80大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