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后再相会――75届学生返校日大聚会(后记)
2015/3/10
四十年后再相会――75届学生返校日大聚会(后记)
每年正月初五是附中校友的返校日。但这次羊年的返校日对75届15个班级的同学而言,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离校四十载,一朝得团聚。师生们带着节日的喜庆来到他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学校大礼堂。很多同学虽然几十年不见,身材、容颜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叫一声名字,甚至喊一个小小的绰号,同学间的感情便一下子拉近了。
师生们带着节日的喜庆来到他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学校大礼堂
附中,永远的精神家园
当天的年级返校大会原定下午一点半开始。但同学们和老师们一进入大礼堂,大礼堂立马就炸了锅。大礼堂虽然从原来的二楼改到了五楼,但格局、方位依旧,回到这里就像回到了家。各个班级的同学和老师互相簇拥着,问候声、祝贺声不绝于耳。不等开会,大家便迫不及待地打招呼、聊天、拍照,大礼堂就像一个大集市,热闹非凡。很多老师和同学几十年不见,从最初的似曾相识不敢相认,到最后纵情相拥、开怀大笑,师生们尽情享受重逢带来的喜悦。岁月带走了青春年华,但带不走师生情,带不走美好的记忆。
眼看比原定的会议时间晚了半小时,主持大会的孙乃甫同学一次一次提醒大家平复心情,迅速入座。两点整,75届师生返校大会才得以正式开始。台上的横幅写着“难忘母校师生情,四十载后喜相聚”,这是赵德明老师和筹备小组的师生反复商量后定下的,这个主题也真实反映了75届师生的共同心声。
各班班主任、任课老师也来参加这次活动
当年的年级组长王秀珍老师来了,各班班主任、任课老师也来了。老师们大多已高龄,同学们也即将奔六。但大家欢聚一堂,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王秀珍老师虽已年近八旬,但精神矍铄。1972年2月,王老师就是在二楼的大礼堂主持年级大会,为75届新生作入学动员报告的。当天的返校大会上,王秀珍老师代表全体老师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听着她的发言,同学们仿佛又回到那个遥远的70年代。附中校友会会长项志良也在会上代表母校领导和校友会致贺词,2班的胡敏华同学代表75届全体同学发言,她说,中州路102号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感恩母校的辛勤培育。这些满怀激情的发言,不时被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打断。大屏幕上,滚动播出同学们学生时代的老照片。很多同学一边认真聆听发言,一边仔细辨认屏幕上的老照片,感叹四十年前附中读书生活的点点滴滴。
大屏幕上,滚动播出同学们学生时代的老照片
仔细辨认着屏幕上的老照片,赶紧保留在相机里
众人拾柴,水到渠成
拍一张班级集体照,领一张毕业证书,这是同学们埋藏在心中很多年的心愿。由于正值文革时期,75届同学毕业后很快或下乡、或去农场、或读技校,分配得好一点的去工厂当工人,去菜场卖鱼卖肉。大家来不及告别就四散了。毕业典礼、毕业照、毕业文凭对那个时代的毕业生而言根本不切实际。为弥补这一历史缺憾,当天的大会特意安排了补发毕业文凭、补拍集体照等议程。大会发言结束后,15个班级依次走上台,和当年的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一起合影留念。这是一个值得珍惜的时刻,也是一个非常温馨的时刻。为了这一刻,同学们等了四十年;为了这一刻,很多人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按照班级依次和当年的老师一起合影留念
这次返校活动筹备了整整一年。75届学生虽然有很多人从小住在一个弄堂里,在一个小学读书,很多还是发小和玩伴。但75届同学所在的四川北路、海宁路、武进路、江西北路等最近二三十年已几经动迁,老住户都搬走了,同学们大都“失联”。近年来,通过各个班级热心人的努力,几乎所有的班级都已经开始陆续搞同学聚会了。对此,筹备组对搞年级大聚会有了很大的信心。王秀珍老师、赵德明老师和孙乃甫、卓国诚、沈保匡同学认真策划、积极奔走,很快,15个班级的联络人全都找齐了。这些联络人个个古道热肠,他们就像一根根红线,把班级与班级、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像一颗颗珍珠串了起来。
筹备组同学认真核实每一条线索,寻找同学与老师的联络方式
这次返校活动中,1班、6班、8班和15班同学都超过了30人。他们的联络人金慧珠、刁雪珍、邵敏、卓国诚功不可没。这些联络人往往是拿着当年的名单一个个找,一个个电话确认。有的同学已动迁,他们就找到当地派出所,有的已搬家,他们便联络亲戚朋友,只要有半点线索,就绝不放弃。1班的唐和平同学读书时叫唐秀萍,但毕业多年后改了名字。联络人金慧珠同学去派出所找,自然无功而返。她又找到老地址,几经打听,顺藤摸瓜,找到了唐秀萍的弟弟,最后才找到了唐和平。1班这次出席大聚会的同学达35人,为各班之最,金慧珠劳苦功高。2班的金铁城同学、7班的联络人钱玲英同学、12班的蔡曙中同学很早就不约而同地通过派出所找同学,成功地找到不少“失联”多年的同学。13班的联络人苏惠琼同学在市社保局工作,她说,只要你交社保,我就能找到你。她利用工作上的便利,积极寻找同学。王秀珍老师还亲自陪同她,通过邻班的民警同学,找到了“失联”的同学。8班的联络人邵敏同学为了找到谢文福同学,不厌其烦,打了一个又一个电话。谢同学平时不用短信和微信,看到陌生电话没有接。但陌生电话还是一个个打来。带着疑惑,谢同学接通了邵敏的电话,谢同学就这样归队了。另外,2班周都、3班陈依、4班马君琦、5班吴明福、9班韩爱珍和余勇、10班应培生、11班肖玉麟和奚宏鸣、12班黄庆和14班朱月庆等班级联络人个个尽心尽责,只要有一点点线索便穷追不舍。1班的张佩伦同学先是热心帮忙找联络人,后又主动为多个班级的聚餐联系场地。3班的何建华同学、4班的叶鸣同学、15班的刘宝琼等同学这次特意从国外或外地回来参加返校活动。
75届15个班当年的学生有800人左右,今年首次返校来了315位同学和30多位老师。返校活动出席的人数之多,组织之成功,凝聚着筹备组和各班联络人的心血和汗水。正是由于这些热心人和联络人的不懈努力,才造就了这次返校活动的巨大成功。
受业解感,没齿难忘
1班卢启之老师(左四)依旧不改当年的风范
张思中老师(左一)和1班同学热情交谈
大会结束后,很多班级同学返回当年的教室,和老师围桌而坐,侃侃而谈,时光仿佛在倒流。有些班级还特意举行仪式,请当年的班主任老师为同学们颁发毕业证书。7班、12班分别请班主任老师施其德老师、王政康老师和张锦敏老师为学生举行补发毕业证书仪式。施其德老师已79岁高龄,还坚持站在讲台上讲话。彭根儒老师也参加了7班的座谈。10班班主任钱玲英老师,以及何福山老师和宋宝权老师参加了班级座谈,同学们争相轮流发言,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童明友老师参加了2班的座谈,他教的语文课生动、形象,很多同学至今还能背出他教的古诗。由于2班有多名同学当年是校田径队队员,所以,2班还特意请了当年的体育老师陆江山老师、戚瑶华老师一叙。2班班主任郝陵生老师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太好,这次未能前来聚会。节前,2班荣怡纹等三位同学特意前去探望他,并带去同学们的一片心意。3班的联络人陈依同学说,他们的班主任老师以前曾参加过他们班的同学聚会,但前几年过世了,一家人好像就散掉了,没了主心骨。感谢这次返校活动,使全班同学又有聚在一起的理由了。3班特意邀请了林树清老师参加班会。1班的班主任张思中老师、卢启之老师参加了班级的座谈。张思中老师头发已全白,他的英语教学法享誉全国,同学们亲切地把他团团围住,争相拍照留念。6班班主任赵德明老师书法了得,现在发福很多,同学们说,现在的赵老师更儒雅、更亲切。王初宪老师、徐瑞娣老师和蔡爱莉老师参加了4班的聚会。5班邀请了近80岁高龄的班主任张吟华老师参加座谈。联络人吴明福说,他们班从2002年开始,每年定期去看望张老师。陆磊老师参加了9班的座谈会。郎建中老师、程丽敏老师、沈如春老师参加了8班的座谈。商月蓉老师、蔡宝珠老师参加了11班的同学座谈。11班同学还特意建了一个7511微信群,并成立了一个小小的基金会,一些同学每年自愿拿出300元钱,作为定期看望高龄的班主任老师及离异、单身或生活有困难的同学的基金。14班、15班班主任老师罗崇珍、胡文琦也分别参加了本班的座谈会。13班的同学今年1月初刚刚为班主任老师王庆余举行80岁生日聚会。此次师生相见,自然格外亲切。同学们为老师精心准备了喜庆的红色毛衣作为礼物,黄春梅同学细心地帮老师穿上。黄春梅同学原名黄妹妹,比班级其他同学大了两岁。很多同学不明就里,当面背后骂她“留级胚”。但使同学们纳闷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土里土气、各方面不太突出的学生,当年却受到王庆余老师的格外关照,还把她的名字改成了富有诗意的春梅。正是由于王老师的保护和关照,黄春梅同学并没有自卑。这次聚会她大方地道出了当年自己从农村来,年龄偏大,性格内向,怕同学们歧视,是王老师保护了她,对王老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李蒸老师、李永圻老师也参加了75届的各项返校活动。
目睹此情此影,在附中教书整整三十年、原8班班主任、曾任附中副校长和北郊高级中学校长的郎建中老师说,这次返校活动的组织工作很成功,来参加活动的学生、老师非常多,大家难得见面,非常开心,感谢活动的组织者。6班的刁雪珍同学说,这次活动把大家聚在一起很难得。可惜,由于正逢春节,很多同学和家人外出旅游,没能来参加此次返校活动。3班的孙乃甫同学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之一,他表示,此次活动的成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王秀珍老师和赵德明老师不顾年事已高,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亲自策划,很是感动。
40年,往事历历在目;40年,逝者如斯夫。师生们聊着、谈着、笑着,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夜幕慢慢降临,很多班级意犹未尽,又把座谈会挪到了饭店。大家相约常回母校看看,一起多聚聚,来年再相会。
(撰稿 75届2班 胡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