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母校的讯息

2016/3/18

来自母校的讯息

   

    本站按   新学期开学已经一个月了。许多校友来电来函表达对母校发展状况的关注。感谢华东师大一附中、(民办)新华初级中学和(公办)华东师大第一附属初级中学为我们发来了相关稿件,现将这些来稿选载如下,与关心母校的校友们分享。

 

 

我校34位教师入选虹口区教育系统“十三五”教师专业人才梯队


2016年3月11日下午,虹口区教育系统“十三五”教师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启动大会在虹口区工人文化宫召开,虹口区区内数百名教师与教育界人事齐聚一堂。我校共有34位教师入选梯队,其中毕红秋老师担任英语学科高地理事长,李支舜老师担任语文学科培训基地主持人;刘超老师,作为英语学科培训工作室主持人,以“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为题在大会发言。

 

 

 

大会在虹口区工人文化宫召开(左图),常生龙局长主持并致辞

 

会议由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主持并致辞;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虹口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可,虹口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国华,上海教育电视台党委书记、副台长张伯安,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主任周增为,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所长汤林春,虹口区教育局党工委书记潘惠琴等领导出席此次大会。

 

 

虹口区李国华副区长(左)和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右)在主席台上

 

虹口区教育系统“十三五”教师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启动大会结束前,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发言,他认为:虹口区始终抱持着教师人才队伍培养的正确方向,难能可贵。教师培养的最佳根据地乃是课堂,教师在教学中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以及教师在生活中体现的人生准则和处世规范,都可以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榜样。所以,教师中人人都是德育者,但并不是人人都去当思想品德教师,而是在行为处事中体现出一种师德规范。”

在教师人才培养领域,未来虹口教育还将进一步推广、深化和创新“门槛、多层级、严管理、重绩效”的区域教师人才梯队建设机制,继续为区内教师营造“人人有机会,人人能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师个人不断追求专业精进,以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成就职业幸福,从而惠及每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快乐成长。

( 源自华东师大一附中微信公众号)

 

 

丹江口市第一中学学生代表赴一附中游学

3月7日上午,来自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中学的5名同学来到我校进行为期一周的游学访学活动,在我校跟班学习、活动交流。他们分别是刘绍涵、曹彬彬、张瑞波、沈鑫杰、曹潇禹同学。

 

 

陆磐良校长(左一)为丹江口一中同学介绍学校发展史

 

丹江口市一中在著名的道教圣地武当山下,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江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素有中国水都﹒亚洲天池的美誉。丹江口市一中始建于1941年抗日战争期间,学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是湖北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也是湖北省文明单位。该校始终秉持“以人为本,德育为首,和谐育人,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办学成效显著,曾培养出湖北省文科状元和地市级文理状元多名。近几年来学校以创“安全、文明、绿色、人才辈出”的优质高中为办学目标,培育“心身强健、德才兼备、志远踏实、幸福卓越”的青年学子。

 

 

课间休息时与一附中同学在教室里合影

 

    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五名同学最初有些紧张,但很快就与同学一起融入了课堂,享受课堂。在和同学们日常相处时,他们彼此合作,彼此了解,也迅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五名同学纷纷表示,我校丰富的课程和多样的活动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的游学之旅使他们受益匪浅。

(源自华东师大一附中微信公众号)

 

 

靖江市高中校长代表团来一附中交流


    2016年3月10日,北京第二十中学代表团和江苏省靖江市教育局高中校长代表团来我校交流访问。为了进一步加强不同区域学校间的交流,探索高中特色发展道路,访问团深入课堂,走进校园,听取

报告,全方位地了解我校办学特色。

 

 

观摩朱陵宁老师为学生所授的历史课

 

陆校长陪同访问团,首先观摩了高二年级的历史走班课。课堂上的这些学生将参加2017年新政实施后的首届高考中的历史等级考。朱陵宁老师带领学生从政治、军事、经济的角度详细深入地分析了“国民党统治的危机”。

陆校长向各位来访客人介绍了我校的办学特色,解读了上海的高考新政及相关考试的调整,同时通过三个年级的综合排课,分享了我校校本化课程的特色管理。强大的数据库的构建和数字档案的完善更体现了附中未来“数字强校”的方向。

 

 

陆校长向客人介绍我校的办学特色

 

通过学校宣传片《群星璀璨耀东方》,访问团了解了学校90年的历史文脉;通过孟宪承班的数字故事,访问团感受了“大学—高中”贯通式培养平台的特色。全面的展示,加深了各校之间的交流,也敦促我校在高中特色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源自华东师大一附中微信公众号)

 

 

 

“引力波”的涟漪


——2015学年第二学期国旗下讲话


新华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  方霞琴

 

 

今天是元宵节,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今天以后,今年的春节过完了。今年上海过了一个别样的年,无论是大年夜、年初五,包括今天元宵节,没有了往年震耳欲聋的烟花爆竹声。注重环保安全的我们,犹如大家说的,过了一个既有年味但又不失安静的年。今年的过年说是安静,但又并不平静。在大家过年期间,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第一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证实了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最后一项预言,震动世界,也为我们的新年亲友聚会增加了谈资。开学后学生处也以此为主题,安排了各班的黑板报,让大家了解了“引力波”是什么。

“引力波”引起的涟漪的是,在这个1000多人的研究团队中有一个年轻的中国人,确切地说是原上海崇明中学2007届的高中生胡一鸣。我要提起他并不是说他是在这个研究团队作出什么特别的贡献,而是那深奥的天体研究实验,在常人生活当中那么遥不可及和无法理解的深奥知识。但是就是他的一篇“我见证了十亿年前的宇宙的涟漪”用通俗易懂而又不失文采的语言,解说了引力波及它的意义,使我们普通人知道了天体研究的某一项成果。形象地让人们知道了引力波“时空的涟漪向远处荡开”,就是这样,我们还是不完全懂引力波是什么。因为尖端科学毕竟是少数人在探究,他们要懂并精通。作为普通人,我们为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成就而欣喜若狂。更为欣喜的是,在胡一鸣的成长经历中,或者说他的故事中我们悟到了什么。

1. 扎实的基础知识

胡一鸣在崇明中学读书时就非常喜欢天文学,常常与老师探讨问题。有时连老师也回答不出。他的同学说他理科很好,但他其他学科发展也很好,也就是说各科均衡发展。他基础知识扎实,为他的以后的天文学的研究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扎实的中文功底,把天文学中深奥的引力波知识介绍给了国人,功不可没。这就打破了我们有些人误解的只有一门独技式的成功。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说:“没有基础科学,最好的设想就设法得到改进,“创新”就是小打小闹。只有随着基础科学的进步,社会也才能进步”。科学技术是这样,每个人在知识增长中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在增长知识的学生时代要打好各学科的基础知识。

2. 持久的兴趣爱好

从胡一鸣的成长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高中时代听到了“引力波”,引起了强烈的兴趣,从此对兴趣爱好执着和深入探索,高中以后他从事了天文研究多年,包括现在他仍在这领域深入的研究。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爱好要坚持下来又谈何容易。碰到困难了放弃吗,明天又好像有了新的兴趣爱好,放弃了原先的爱好。这样狗熊搿玉米式的爱好最终仅仅是爱好而已。我们学校根据学校的实际在六大板块中开设了好多拓展课,学生可以在课余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同学们,我们积极参与了吗?或者说你在课余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爱好,如果有,我们坚持了吗?据我了解,我们有的同学对某一方面有兴趣并深入研究的也大有人在。例,有人探究汉代服饰,对服装的历史渊源等深入研究,我想如能持之以恒,将来无可限量;有的同学探究机械制造,并动手实践、研究,如能持之以恒,你就会在这个领域比别人强千百倍;有的同学喜欢戏曲,并不断探求她的渊源,如能持之以恒,将来戏曲界上可能会有你的一席之地……不一而足。我校已毕业好多学生,在初中时的某一方面崭露头角,现在已小有成就,或学生时代的兴趣爱好,已成为他的职业,或可能成为他的终身事业。这不仅仅是爱好,是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3. 可贵的团结协作

同学们,随着科学的进步,繁琐复杂的难题,需要多人甚至庞大的团队协同合作才有可能,甚至于是跨时空的。“引力波”的发现就是一例,百年前爱因斯坦的预言,当时的条件限制无法测到。经过了百年的多代科研人员的研究,踏在前人肩膀上深入研究并有发现、发展,到今天才有了眉目。所以说,“基础科学的悖论:它是辛苦的、严谨的和缓慢的”。如果说单打独斗式的成功是一种成功,这种协同合作跨越时空的合作的成功,更是人类的美好人性的体现。一代一代人的继承发展,团队中宽容、信任、分享别人的成就,让别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并且甘愿自己是颗小的螺钉,甚至于成功之后个人并不为人知道。这种奉献式的精神,在当代社会是难能可贵。也就是说这种协同合作的精神会让科学技术的进步走得更远更稳妥。我们有这种精神准备吗?

同学们,当今科学的发展已经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很高阶段,为了人类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同学准备好了吗?初中学生的我们在仰慕他人的成就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可能我们在某一次讲座中,某一堂课中,某一个实践活动中已经埋下了我们将来发展的种子。胡一鸣是这样,陈景润是这样,钱文忠是这样,这种例子不胜枚举。让我们在学生时代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学会与他人合作或者引领他人合作。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今天在坐的学生当中也会出现这样的人才,甚至超越他们,在更多的领域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

(新华初级中学供稿)

 

 

 

阅读 让我们更丰厚


——华东师大第一附属初级中学2016年春季开学典礼


2016年2月18日,华东师大一附初中举行了以“阅读,让我们更丰厚”为主题的开学典礼。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赵军山副院长、区教研室胡军主任及初中各学科教研员参加了本次开学典礼。

 

 

 

华东师大第一附属初级中学的开学典礼

 

语文教研组长曲晖老师和中预(2)班的吴庆洋、谌苏琴同学分别以“约吧,一起读书”、“以书为友,其益无穷”、“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为题,与大家分享了阅读的快乐,通过静静的翻阅、细细的品读和深深的思考,从中获得全新的感悟。阅读,丰厚了知识,更丰厚了人生。

 

 

 

曲晖老师(左图)和吴庆洋同学(右图)分别发言

 

随后,学校大队部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一起共享美好的读书时光,分享读书的乐趣,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传承民族精神,书写现代文明,担负起历史与未来赋予的使命。

在新学期,学校计划通过系列活动,让读书成为师生们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钱 军  撰文

(华东师大第一附属初级中学供稿)

 

 

华东师大第一附属初级中学OM队喜获全国OM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2016年2月27日早上8时许,我校OM队的队员们都已整装待发,一同前往松江外国语学校参加OM中国赛区的决赛。没了朦胧的雾霾,那一抹冬日的阳光愈显明亮,让人感到了早春的第一丝暖意。

继初赛之后,队员们总结经验,积极投入新一轮的筹备工作。经过精心的构思, 高大的背景板优化了许多:添加了几块电子灯版作为雨幕;改变了山丘的色调,让静景更显生动;背面倒着一条等待泛起的彩虹,还有一道道不甚显眼却至关重要的手动机关。OM 的每位成员都精神抖擞,换上了自己制作的服装, 这些服装有的是纸制的,制作得既合身又环保,还蕴含了许多创意和趣味。 成员们通过自制的道具,自编的故事,运用科学的原理,融入了一些幽默的元素,生动地描绘出比赛的赛题 —— 捕鱼的故事,意在告诉大家我们要保护动物,杜绝滥杀滥捕。


 

队员们在表演中大显身手发挥才艺

 

在长期题的表演中,每一位队员都大显身手,发挥出自己的才艺,特别是初二(3)班的张舒童,他为了让表演更出色,穿上厚重的服装,做出夸张的动作,逗得观众们捧腹大笑。OM成员们精心备战之后的成果,完美地展现给了观众,他们精彩的表演获得了评委们一致的认可,并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不少观众对我校OM成员的表演啧啧称赞,令人可喜可贺!

 

 

我校OM队不负众望,荣获得全国第二名

 

本次比赛,我校OM的成员不负众望,获得了全国第二名的殊荣。这离不开老师与学生们的努力,据了解,学生们已经排练了5个多月了,每逢周二、周五,都要齐聚在“OM教室”中训练或制作道具。特别是在寒假中,老师和学生都放弃休息时间,加紧训练。他们用汗水换来了这可贵的荣誉!

 

 

在节假日中,老师和学生都放弃休息时间,加紧训练

 

OM队充满了个人的归属感和团队的凝聚力。这是用多少时间换来的智慧结晶,这是用多少精力,才得以换来的深厚积淀。我们都愿意相信,是这一切的付出让不同年级、不曾相知的同学们走到了一起,为了同样的理想和同样的目标共同奋斗着,能够在最紧要的时刻,经受住考验。

希望明年OM队能再接再厉,争取更出色的成绩,为我校增光添彩!

《新华初报》小记者  左佳旎  陆愉悦  刘欣予  撰文

(华东师大第一附属初级中学供稿)

                                          

 

 

上一条 66届校友范伟达访问母校
下一条 “难忘师恩 继承传统 展望未来”校友座谈会在附中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