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后再续悠悠师生情  77届15班同学探望班主任陈启耀老师

2017/6/28

四十年后再续悠悠师生情

77届15班同学探望班主任陈启耀老师

image1.jpg

背景音乐(请点击欣赏)

校友会网站刊载了73届19班学长为陈启耀老师祝寿的报道,立即引起了我们班级同学的注意:陈启耀老师不是也担任过我们的班主任么?毕业四十年,与老师断了联系,师生没有再相见。陈老师,您还好吗?我们是多么地想念您呢!

通过校友会理事赵剑耀(73届19班)和朱朝贞(77届16班)两位校友热心的牵线搭桥,我们终于和当年的班主任陈启耀老师联系上啦!

2017年6月24日上午虽然天公不作美,下着丝丝细雨,但阻挡不了同学们急切希望见到分别整整四十年的陈启耀老师的心情。原本约好9:50在陈老师家的小区门口集合,方惠丽、顾赛勉同学甚至刚过九点就迫不及待地赶过来了。

70.jpg

陈老师家小区的环境还是相当优美

陈老师家位于愚园路上的一栋老式洋房四楼,房子有些年岁了,但小区的环境还是相当优美。

难忘的时刻到了,十点整我们走进陈老师家,终于见到了阔别四十年的敬爱的陈老师!董莺同学代表大家向陈老师献上鲜花,王秀丽同学捧上了我们带给陈老师的礼物。分别数十年,师生一朝相见,握手、拥抱、嘘寒问暖,此景令人感动万分。  

image5.jpg  image4.jpg

向陈老师献上鲜花捧上礼物

陈老师九十高寿了,白发童颜,脸色红润,思维清晰,一眼就认出了张耀辉同学,记忆力比我们还强。同学中有几位也是四十年后第一次重逢,但相互间也只是有些模糊印象,甚至都叫不出名字了。

陈启耀老师是在文革初期由外系统调入附中任教,曾担任73届19班和我们77届15班两届的班主任,我们这届毕业时正逢文革结束,我们离开了母校,陈老师也调回了原单位,我们之间就失去了联系。今天,由于有两位校友会理事的鼎力相助,我们终于获得了陈老师的联系方式,才有了今天有意义的相会。

image88.jpg

我们和陈老师一家欢聚一堂

(左起前排:方惠丽、陈老师、陈师母、顾赛勉;

后排:王秀丽、彭坚、黄侠、张耀辉、董莺)

我们和陈老师一家欢聚一堂,畅谈学生时代的生活。同学当年的趣事,陈老师依旧记得很清楚。他如数家珍般滔滔不绝地回忆起发生在我们班级那一件件遥远而有趣的往事,又恢复了当年的音容笑貌。

陈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虽然那个年代不是读书的时代,英语更不被重视,但陈老师教授我们学习英语,每个单词、每个章节的阅读,都耐心纠正,确保我们的发音符合标准;在学工的车间里,在学农的田野上,陈老师也像父母一样的对我们关心呵护……,相处四年,每一天都是那么的难忘!

师生欢聚一堂的亲切交谈中很快就近中午了,该与老师道别了。陈老师一再挽留我们,说“时间还早,再坐一会,……”,师生之情,溢于言表,陈老师的心中也一直想念着我们这群学生啊!

相见时难别亦难,告别时,我们都依依不舍,陈老师儿子、儿媳一直将我们送到小区门口,相约下次再见。谢谢陈老师一家的热情款待!

image111.jpg

和朱新为、陈建华老师相聚在“上海人家”共进午餐

(左起前排:沈美丽、林金囡、董莺、朱老师、陈老师、顾赛勉、王秀丽、方惠丽;后排:乐嘉宁、刘振荣、张耀辉、朱治、张建辉、彭坚、石荣、黄侠、丘昱、裘津杰)

中午,同学们又约当年教我们数学的朱新为老师和教我们语文的陈建华老师相聚在“上海人家”共进午餐(陈启耀老师因年事已高,不便外出,故没有前来一起用餐)。午餐中和这两位老师又有了许多聊不完的话题和叙不尽的往事,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笑声。

相聚是幸福的,然而,相聚又是短暂的。阔别40年的师生情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阻隔,重聚的回忆与喜悦,都凝聚在这热闹温馨的聚会之中。

2.jpg

(左起)感谢赵剑耀、朱朝贞、王秀丽三位同学让我们师生相聚

我们衷心感谢赵剑耀和朱朝贞两位校友会理事,由于他们的热心帮助我们才和老师重新建立了联系;我们也特别感谢班长王秀丽同学,她精心组织了这次拜访老师的活动。让我们有机会师生相聚。

祝愿陈启耀老师、朱新为老师、陈建华老师身体健康。

祝愿同学们生活幸福,友谊地久天长。

(77届15班  黄侠 撰稿)

                           

                                                                 

 

上一条 范伟达的《中国调查史》以及他的“民生满意度调查”原载《书海觅迹》)
下一条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本站七一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