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59届高三年级毕业六十周年】华东师大附中——我们成长的摇篮(59届高三丁、56届初三乙班 张美光)
2019/10/21
【纪念59届高三年级毕业六十周年】
华东师大附中——我们成长的摇篮
59届高三丁(56届初三乙)班 张美光
《华东师大一附中校歌》
(作词 59届高三乙班陆继椿)
1953年我成了华东师大附中的一名初中生
1953年我进了华东师大附中,成了一名中学生,当时心里特别高兴,但同时又有点胆怯:高兴的是附中是一所多么好的学校,有学生宿舍,有正气高大的教学楼,平整宽敞的操场,还有健身房和游泳池,东校园也很漂亮;胆怯的是因为学校离家太远,从此我就要离开爸妈做一名住校生了,觉得自己什么也不会,真是担心哪!没想到学校考虑得十分周到,让我们这些初一的小新生和高一的大同学分在一个寝室里,我的寝室有5位高一的和5位初一的,初一的是甲班的陈馥、姚美伦和乙班的我、张国新、陈筱雪。有了高年级大同学作为榜样,我的心就放下来了。住校生的生活十分规律,第二天校门口那口大钟6点50分“当!当!”敲响,大同学就说:“起床了!”,我们也马上起床,跟着她们铺床、梳洗,尽快赶到操场上按年级排队进行早锻炼,然后就去吃早饭,早饭后到寝室拿书本、文具到教室去上课。晚上还有晚自修,九点半熄灯睡觉。我很快就适应了有规律的住校生活。后来我们一起住校的同学还有谢贤灵等。
很幸运,我们初一乙的班主任是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宣文本老师。他和我们初次见面就让我们感到非常亲切,他教导我们说,我们这个班集体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要团结友爱,努力学习。他要求我们要有礼貌,走进教室就要向大家问好,离开时要说“再见!”,果然我们以后一进教室就说“同学们好!”同学们回答“你好!”,离开教室时说:“同学们再见!”,大家都回答“再见!”。别看这简单的问候,让大家感到这个集体的温暖。宣老师在课间休息时,还到教室来给我们讲鲁迅先生写的故事“铸剑”,还给我们讲他带着全家人抗战逃难的经历,给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住校生吃完晚饭,夜自习前有一段休息时间,就到操场上玩耍,宣老师也和我们一起聊天,解决我们的思想问题,就像我们的家长一样。学校还给我们班派了少先队辅导员,记得当过我们班中队辅导员的有:章嘉树、王森、冯允修和李家骏,他们都是高中的学生,下课后就到我们教室来,教我们怎样好好学习,怎样为人处事,还给我们读少儿长篇小说,如“小象波波的故事”等,真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关怀我们。在老师和辅导员的关怀下,我们同学们也团结友爱。记得有一位同学卞若邱的脚受了伤,没法到校上课,我们班就组织一部分同学排班每天上他家去给他讲当天的功课。这样他虽然休息了不少天,但功课一点都没有落下。1955年6月12日的《解放日报》还报道了这件事。
我们的任课老师都是一流的,他们极其认真严格地要求我们。数学老师为了让我们养成的“稳、准、快”的习惯,一上课就在黑板上出两道题,我们已习惯了上课前就准备了纸和笔,马上运算,几分钟之后,老师就按学号收一部分卷子当场判分,这样一来,我们很快就注意力高度集中,认真上课。别看老师们教很多班、教很多学生,他们对班上同学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对那些比较淘气的同学一直抓得很紧,上课前还要提问他们上一节课讲的内容。物理、化学课都有各种小实验,俄语、历史、政治、植物、动物课都讲的学生们很爱听。高中时还开了一门“金工课”,学校还建了一间像车间一样的实践教室,里面有简单的机床和各种钳工工具,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铁锤。附中这几年老师在课堂和实验室教给我们的知识,让同学们像海绵吸水一样,打下了文理科坚实的基础,我们从心底里感谢各位科任老师们,是他们的辛勤劳动让我们健康成长。
师大附中还是一所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教我们音乐的沈晓老师,在上第一节音乐课时就用他创造的“快速识谱法”教会我们认识简谱,一直到现在,我们同学拿起简谱就能唱,真要感谢沈晓老师。三年音乐课都是沈晓老师教的,我们不仅学会了许多歌曲,还学会了五线谱,学会了打拍子,还听了好些音乐欣赏唱片。在沈晓老师的组织下,附中还有一个很有朝气的大型合唱团,很有水平。我们班的谢贤灵是女高音,还在合唱团里领唱过。教美术的周大融老师教我们从素描学起,画人的五官石膏模型、静物写生、水彩画和创作画,还有设计手帕、设计花布等等,真是用尽心血来教我们。体育课王季淮老师要求严格,田径各项,体育器械都教过我们。附中的文娱会演也是一流的。各个班级的合唱,尤其是我们初中的童声合唱,大家都唱得非常起劲!老师放手让我们自己创作,自己练习。我们班那年自编了一个“花圈舞”,是叙述少先队到郊外的活动的场景,最后我们班的“花圈舞”和“童声合唱”都得了全校文娱会演的“优胜奖”。两面锦旗挂在黑板旁的墙壁上,大家别提多有高兴了。还要特别感谢的是全校那么多节目大部分都是王景甫老师手风琴伴奏的,多么辛苦!4
56届初三乙班同学1961年聚会时的合影
(辅导员王森在前排右三,我在中排右二)
我是59届高三毕业的,我在附中高二因学校不收住校生,不得已转学了。1961年原56届初三乙班的同学搞过一次聚会,到现在,又过了近六十年。最近,在同学和校友会的牵线帮助下,我意外地又同当年的辅导员王森接上了联系。虽然我俩都已是耄耋之年,但双方一通电话,居然还像花季少女那样地激动万分。
今天的我依旧将师大附中视作自己成长的摇篮
附中生活仍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牢牢的记住,师大附中是我成长的摇篮,我这辈子“最愉快、最难忘的日子”就是在师大附中度过的,我会永远怀念我的华东师大附中!
(原载第11期《校友通讯》,本站略作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