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59届高三年级毕业六十周年】附 中 时 代 的 回 忆(56届初三甲班、59届高三甲班 周晓光)
2019/10/26
【纪念59届高三年级毕业六十周年】
附 中 时 代 的 回 忆
56届初三甲班、59届高三甲班 周晓光
在纪念59届高中毕业六十周年聚会上发言
电视连续剧《渴望》插曲
一九五三年我进入了华东师大附中学习,那时我最喜欢佩戴校徽,而且每每都把它佩戴在上衣的口袋处,故意用口袋的沿口遮掉底下“附中”那两个字,走在路上昂首挺胸的,显得像个大学生的样子,那心情别提有多得意了。
中学时期的我显得像个大学生
初中时,我们甲班是年级中年龄最小的,班上五十位同学,无论男女生个个都活泼好动,又都聪明伶俐,虽然平时课堂纪律比较差,同学们相互之间打打闹闹是常事,但每当考试时,我们班的成绩又总是最好的,弄得老师们也是爱恨交加。课外活动时,女生们喜欢跳绳、跳橡皮筋、玩掷骰子之类的遊戲。男生们最爱到操场上去踢小橡皮球,遇到下雨天会在走廊东端大门处打乒乓球。印象深刻的是吴肖龄同学的远台削球,搓得又低又稳,落点刁钻,围观助阵的同学们都会情不自禁的为他鼓掌叫好。梁民基和张义恕两位同学军棋下得出色,中午休息时,只要是他们俩对垒,男同学们都会围拢来观战,张义恕下得比较沉稳老练,梁民基则喜欢主动出击搏杀,声东击西、虚虚实实是常用的战术,战局激烈时,经常看得旁观者们心惊肉跳,而他们俩却都能冷静应对、运筹帷幄,双方输赢往往也就在一二步棋之间,大家都会为赢者叫好,为输者惋惜,但更多的则是对他们倆棋艺的赞誉。方正、杨大有、盛允伟等几位同学画画得好,而我因为和郑厚植同学並排,看到他每次美术课都很认真,素描一个圆锥体中间横插一个长方体的石膏像,从点到线到面他都画得十分准确,线条画得灵动活泼,能充分体现石膏体的质感,深得周大融老师的好评。
那时我们年龄虽小,但男女生之间的界线却是划得很清的,几乎都不怎么讲话,所以相互之间也不太了解。印象中我记得吕懿范同学体育成绩特别突出,尤其是跳高,每次运动会她总是第一名。汤璇罗同学当属我们的班花了,修长的身材、白白的脸、大大的眼睛、小巧的嘴,一头天然的卷发,梳理成两条齐肩的辫子,长得像个俄罗斯小美女,成天笑眯眯的,特別甜美可爱,周大融老师还给她画了一张坐姿的水彩画像,掛在美术教研室里,凡经过的人都喜欢多看上几眼。后来她以优异的成绩進入了上海中学高中学习。
我那时很喜欢田径运动,六十公尺短跑是我的强项,因为弹跳性能比较好,王季淮老师就来亲自指点我,他说:“跳远时应该要注意吸气踏板、后蹬起跳、挺胸收腿、收腹前倾。”所以我跳远也曾多次得到过第一名。由此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几乎贯穿了我整个学生时代,收益匪浅。
初三的平面几何是莊炳珍老师教的,那时我很喜欢做课外一些比较难的题,莊老师发现后就说:“你应该首先要真正的弄懂书上的每一条定理和概念,做好课内习题,有时间有精力再去适当的做些难题。”从此我开始认真的看起了几何书,並且慢慢的也扩展到能认真的阅读其他数理化课本,现在想来,这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就是从莊老师的教导开始的。
印象最为深刻的当数初三时班主任季振宙老师带着我们全班同学到苏州去春游活动:遊览西园、留园、狮子林、拙政园、观前街;坐船到木渎,爬上天平山观看日出;登上虎丘看斜塔。大家都是自帶被子的,住在观前街一个小学教室里,桌子一拼,住了两个晚上,第三天傍晚坐火车回到上海老北站。想想那时候我们一个班的小朋友,都才十三四岁,季老师他一个人帶着大家乘火车、挤公交、坐木船、爬山、游园,多难哪!要知道季老师身上的责任多重啊!放到现在来看,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而让我永生不忘的是季老师还特地为我承担了这次活动的全部费用,人民币三元整(那时一根棒冰才四分钱)。在这里我要深深地说一声“季老师,您让我享受到了人生第一次旅游的快乐,感谢您的资助和培养,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高中我仍然在甲班,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高中三年中教过我们的绝大部分老师,他们每一位都非常优秀,又各具特色。
班主任是程自文老师:一位端庄、慈祥、十分高雅而可亲的俄语老师,教了一年后就调到华师大外语系教英语去了。据说她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语系,俄语她是自学的。她让我们背诵“我们的祖国”,前几年同学聚会时李桂君等很多同学都还会背呢。她热爱我们每一个同学,关心大家的成长,她主动帮助家境困难的同学申办助学金;她还经常资助特别困难的徐同学,鼓励他坚持努力学习。徐同学后来进入了同济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出色的工程师。
语文老师叶百丰:瘦高个儿,戴一副深度的近视眼镜,讲课时声调很低,但很有磁性。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这首诗他慢悠悠地边吟边唱边解读,声情並茂,听得我们如痴如醉。“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他吟诵得悲悲戚戚,男人们被迫去当兵,父母妻女不忍牵衣顿足泪相送,疆场浴血相战,尸骨垒垒……,一幕幕兵荒马乱的悽惨场面立时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听得大家悲愤不已。几乎每一堂课每首古诗词他都会吟唱,这极大的提高了同学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爱好,至今许多古诗词大家都还能背诵,显然这是与叶百丰老师的出色教学分不开的。
三角老师钱正颿:胖胖的身材。讲课时一口纯正的绍兴话十分宏亮。在黑板上不用圆规徒手一笔画圆是他的特色,功夫了得!作为平时的考核,他喜欢留下最后五分钟,出一道小题给大家做做,题目往往和课堂刚讲的内容相关。刚开始同学们常常被他的突然袭击给吓着,慢慢的大家就习惯了,知道上课时一定要注意听他讲课。
立体几何老师夏益辉:特别年轻,讲课时脚步轻快有点跳跃,很是自由自在的样子,黑板上画好几何图形后,他会习惯性的走下讲台站到左侧边,歪起个脑袋得意地自我欣赏一下,然后讲述相关内容。他的板书更是写得龙飞凤舞,十分优美。同学们爱听他轻快活泼的讲述,课堂上经常会爆发出阵阵的笑声,真是师生同乐啊!
解析几何老师章质甫:他讲课时尽管声音很低很轻,但课堂里却鸦雀无声,因为他讲课逻辑性特强,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空间,步步紧扣,没有重复没有多余的一句话。从圆到椭圆、从椭圆到抛物线、从抛物线到双曲线,他把圆锥曲线的特征分析得那么透彻,同学们的心被他深深地抓住,思维跟着他的节奏在运转在提升。这是一种被知识雨露滋润的享受!我记得大学一年级学高等数学时也有解析几何的内容,一比较就感到,章质甫老师的讲授胜过大学老师啊!
历史老师陈开树:高二时的班主任,讲一口带有浓重温州口音的普通话。中气很足嗓门大,有时一堂课下来喉咙都喊哑了。他敍述历史的史实,分析历史的原因,总结历史的经验,却很少要求同学们死记硬背历史年代和人物。
地理老师陆大堉:戴一副粗黑边的近视眼镜,身材魁梧,很有气派。时儿西装革履,气度不凡;时儿军绿大衣灰布裤,随意自然。他讲课內容丰富风趣又幽默。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对他来说如数家珍,听得大家新奇又向往。他说日本人称饭盒为“便当”( 顾名思义,多方便啊);他说捷克皮鞋世界闻名;他说爱斯基摩人坐狗拉雪橇快捷又舒适;他说大面积三夹板的板材不是用锯子平面切割树木制成的,而是用卷笔刀削铅筆的原理卷削出来的……。难忘的是每次讲完课后他的真诚微笑。
印象最为深刻的当然是化学老师丁明远了,他是我们高三时的班主任。毕业于同济大学理学院化学系。他高挑的身材毛装也能穿出中山装的味道,常穿一双小方头的棕色皮鞋,风度翩翩很是帅气。平时讲课底气足声音响,有时候唾沫星子都会飞到前排同学的脸上。板书写得又大又美十分飘逸。他把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七个族的元素编成了可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同学们都背得滚瓜烂熟,我至今都背得出来:“锂钠钾铷铯钫、铍镁钙锶钡镭、硼铝镓铟铊、碳硅锗锡铅、氮磷砷锑铋、氧硫硒碲钋、氟氯溴碘砹、氦氖氩氪氙氡”。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的重点,他能深入浅出地将理论(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结构等)和应用(电池、电解)阐明,并且加上量化的部分(配平)。丁老师曾经很高兴地告诉过我,他说:“晓光你知道吗,你们五九年高考时,附中同学的化学单科平均成绩是上海市第二名啊!”显然这优异成绩中凝聚着他和李厚基老师的辛勤付出,为我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啊,谢谢这两位好老师!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代,丁老师也帶领我们投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全民运动中。我们在教学楼背面食堂前,用排球裁判员坐的高櫈子作为架子,将粗麻绳从教学楼四楼屋面檐口处悬下来,挂上吊车葫芦,八九个同学在丁老师的指导下,开始钻井找天燃气了,实际上就是沼气,化学名字叫甲烷(CH4),可以燃烧。当时同学们的积极性可高了,白天黒夜的干,谁也不想多休息会儿。而我在这过程中不幸曾经两次负伤。第一次是悬挂吊车葫芦的麻绳在四楼屋檐处被磨断了,吊车葫芦直砸下来,打中了我的脑门,血流满面。后来换了绳子,加强了檐口的保护,大家又继续干了好多天。第二次负伤那天,我站在排球裁判的高櫈上,干了一个通宵,由于过分疲倦,左手不自觉地抓到了边上220伏赤裸输电线,造成触电昏迷。丁老师和同学们急忙把我送往了第一人民医院救治。后来沼气没有打出来,运动也停止了。曹铮同学最近还在问我:“当时你们怎么会选在那儿打沼气的呢?”那年代做过的许多事情现在想起来觉得不可思议,也很荒唐可笑,但这就是我们所经历过的实实在在的历史。
通过打沼气,我知道了甲烷(CH4)是一种最简单的烃类,除了可用作燃料外,还可以制造氢气、碳黒、一氧化碳……。这些知识现在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这真是用命换来的呀!经过这场运动,我们师生的感情大大加深了。一九八五年我从西南回到上海工作后,就经常去看望丁老师。他也常常会把他写的许多回忆文章送给我。还给我讲述解放前夕他在同济大学学习时参加学生进步组织,秘密集会印发传单的一些活动情况。退休后他是离休干部。他懂得多国文字,会讲英语、俄语、法语,尤其擅长德语。他爱好攝影、录像,喜欢游泳和骑马,会跳舞更会弹钢琴。他关心我也关心着我的下一代的成长。现在丁老师已经离开我们好多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人品、他的学问、他对学生的深深的爱永驻我心,丁老师,我永远怀念您!
高中二年级时,为了迎接即将召开的第一屆全国运动会,逯一云同学被选拔为水上摩托艇的选手,需要停课去训练,她毫无怨言,为此她延迟了一年毕业。同样的情况,优秀学生熊君清被选拔为体操选手到少体校集中训练,不到半年她就达到了国家一级运动员的水平,后来因故回校来继续学习,她很快就把耽误的学业给补上来了,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华东师大物理系。这些是多么听从祖国召唤的好同学啊!
那时我们班级的文体活动也搞得丰富多彩:
由文娱委员刘健明同学带头,组织了六位男同学和六位女同学跳舞蹈“花儿与少年”。他们的精彩演出受到了全校同学们的热捧,后来还多次被邀请到其他兄弟学校去汇演。至今说起这件事情来,林健芳同学还津津乐道,并能马上回忆出参加演出的分别是女生赵企云(女主角)、徐美娟、刘健明、朱静娴、薛淑仪、庄音益;男生林健芳(男主角)、孙筑、沈后、杨延芳、葛文华、吕志明。
记忆深刻的是高三年级开运动会,作为体育委员的杨延芳同学积极动员,让尽量多的同学参加,同学们为了集体的荣誉也踊跃报名。丁老师还和他共同仔细研究各项目参选名单:李平参加100米短跑和跨栏,我、林健芳、沈后、杨延芳是4x100米接力,我还参加了1500米的比赛,杨延芳跳高、薛淑仪800米,黄发源推铅球,平时很少参加运动的丁仁佈,被动员参加了400米,李桂君同学参加了从未训练过的撑杆跳高。结果,这些项目我们都得了第一名。我们甲班还获得了总分第一呢!
高三时,我们第三小组组长是赵企云同学,组员有我、厉无畏、吕春秋、邵亚声、陶素蝶、盛璧华、程小莉……等十几位同学。我们曾和虹口中学高三甲班第三小组结成了友谊组,相互之间经常举行联谊活动。最后一次进行数学竞赛,我们的平均成绩要高出他们10多分。那时候身为师大附中的学生感觉好极了。
高中毕业后我进了同济大学,路桥系铁道建筑工程专业。后来从同济大学毕业分配到了四川成都铁道部第二设计院,先后参加过成昆铁路、贵昆铁路、湘黔铁路、胶济铁路、石太铁路……等重大铁路干线的勘察设计工作。野外工作长达18年以上,长年累月爬山涉水,住帐篷吃杂粮。我从事过工程地质勘察、线路和桥梁设计、铁路工业厂房、车站设计。
我参加过上海地铁一、三号线的设计,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开始了在上海做高层房屋的设计。作为一名建筑师,直到现在我还在做一些中国古建筑的设计。工作中我从来不会说:“我没做过,我不会做。”不管做哪一项工作我都能较快胜任,我喜欢创新。这其实与我从中学到大学都受到的良好教育有关,尤其是华东师大附中各位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在各行各业中附中同学们的榜样,始终在激励鼓舞着我。
虽然已不年轻,我依旧不忘母校华东师大附中
现在,中学时代过去已经整整六十年了,我们都已经由少年变成了老年。但是不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随时都在思念母校华东师大附中,因为那是我们最熟识的地方;是留下清澈记忆的地方;是我们获取知识的地方;是拥有同学友情的地方。附中的学习生活和美好的师生情感,使我们感怀终身!
在我(中)设计的德清高山禅寺与初中同学合影(2012年4月13日)
(本文推荐 方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