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2005届高三3班  曹浚)

2020/6/17

那一年……

2005届高三3班  曹浚

1.jpg

那一年,我在课余最喜爱的运动就是打篮球

《回到那年》

那一年,师大一附中还在中州路老校区,走进校门就可以看到一大片沥青水泥篮球场,还有古朴的走廊和教室。

2.jpg

老校区的教学楼和古朴的教室走廊

        那一年,我们这批学生是师大一附中第一次从全国各地招来的,统被称作为“全国生”。初来乍到,刚开始学说的上海话就是:“迪格末事嘎好吃,格道题目嘎难……”。

       那一年,我们这批学生初离家乡父母,没有工作和家庭的压力,只有学习、玩心,还有青春的朦胧情愫。

       那一年,市面上对虹口区高中学校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叫“吃在复兴,睡在北郊,玩在附中”。也有玩过头高考考砸的同学把末尾调侃成“完在附中”。

       那一年,总感觉师大一附中的老师和学生们都天赋异禀,天生骄傲。

       那一年,是2002年,距今已有十八年了。

       在师大一附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像风一样穿透了我的身,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能够回忆出细节的有很多:比如政治课上老师给我们放的电影《钢琴家》、《美丽人生》;比如地理课上讲的那些不是地理知识的知识;再比如语文老师要求每周写的供同学互相看的随笔;又比如高三补习物理,记住葛校长的力学口诀“重电磁弹摩”一定是用上海话背的!也许,真正能在记忆中留下的才是师大附中给予我们最宝贵的。

3.jpg

年级篮球联赛的一幕(高一5班VS高一11班)

       能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有教室、走廊和宿舍,听过的CD,发短信把按键磨烂的摩托罗拉,有时候甚至会想起做早操、眼保健操和晚自习的场景。

4.jpg

学农时我(右)和同桌徐澍祥(中)一起学习如何掏粪

5.jpg

农田劳动间隙师生一起就地休憩

       高中阶段唯一的那次学农,也给我留下了极深的记忆。那一年也不知道是谁帮我们拍的学农照片,现在唾手可得的手机照片,当时能留下却显得弥足珍贵。

6.JPG

老校区的篮球场

       更让我念念不忘的那就是学校的篮球场。那一年中州路校区还没有足球场,尽管新校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中,但是我们这届是铁定享受不到了,篮球运动就格外受到同学们欢迎。我们班的篮球队是当时年级最强,甚至不输其他年级的强队。

7.jpg

5班篮球队的“五员虎将”

       上面这张照片是我们班篮球队“五虎将”难得的一次合影,反映了我们高一5班的特色吧:后排中,是当时全校身材最高的林斌同学,他是我们队的大中锋,外号“一九五”,195CM,110KG,篮下绝对有威慑力;前排右,茹国栋,187CM,能力最综合的明星前锋,我们班的核心进攻点;前排左,陈贤勇,180CM,体育课代表,防守悍将;后排右,范贝贝,173CM,得分后卫,善于跑快攻和抢断;后排左,就是我,172CM,兼具速度、中投和视野的组织后卫,后场核心。当然一个强队必须还要有最佳第六人,刘迪,182CM,善于中投。那天拍照时不知什么缘故他没有在场,可惜没有入镜,留下了遗憾。

       不过美好的故事总有遗憾,虽然我们班是公认实力第一,但却落下个“无冕之王”的称号。

8.jpg

一次篮球比赛中我在组织进攻

       华星杯是师大一附中每年会举办的篮球比赛,进校第一年,遇上非典,赛事取消;高二年级,我们在决赛中输给了劲敌4班,那一场输得有点不明不白(可能与裁判员判罚的尺度有关),乃至今天我们几位同学在一起议及此事,依然耿耿于怀;到了高三,我们已被分在不同班级,准备高考,篮球变成了偶尔的娱乐。

       一转眼,离开附中已经十五年了。那一年球场上曾经共同拼搏流汗的队友们,多已失去了联系;那一年在场边曾经为我们鼓劲加油的同学们,也分处天南海北了……

        同学们过得怎样了?就像《老男孩》歌词里唱的那样,“各自奔前程的身影,匆匆渐行渐远,那时陪伴我的人呐,你们如今在何方?我曾经爱过的人呐,现在是什么模样?这里的故事,不知你是否还记得?”

       怎不忆那一年的附中生活?

       怎不忆那一年的5班篮球队?


上一条 又到夏荷摇曳时--复兴画风26(66届中三丙班  张复兴) 
下一条 Father(93届初三3班  那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