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建党99周年】在迎接解放的日子里  附中地下党组织开展进步活动的回忆(49届  陆永醒)

2020/7/1

5.jpg

【纪念建党99周年】

在迎接解放的日子里

附中地下党组织开展进步活动的回忆

49届  陆永醒

《山那边哟好地方》

(解放战争时期流传于国统区的革命歌曲)

1.jpg

当年附中地下党支部的老战友

(右起:杨旭文、尉健行、陆永醒)

 抗战胜利后,光华附中复校,我党在光华附中恢复了党的组织,每学年都从校外调派地下党员转学来校,充实党的力量,先后有9人之多。同时从在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积极分子里,先后发展了14名新党员。除了李家栋、康际英、牟光启外,还有49届8人、50届3人。入党时间集中在48年夏到49年春。这些同学的入党是光华附中几届党组织坚持开展进步学生运动,对他们进行长期教育培养的结果,也是他们自己在政治上不断追求进步,渴望参加革命的必然结果。党组织扩大了党员队伍,锻炼了进步同学,增强了进步力量,顺利地开展迎接解放的各项工作。

    1946年秋和1947年春,先后转来高一的陆永醒和高二的陈瑞铨等三人。(1994年时才知道高三另有三位地下党员,因无“横的”关系,互不相识。)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他们先熟悉环境,结交朋友,团结同学、开展工作。

    那时,有不少同学由于家庭或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不但学习用功,而且为人正直,有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关心国家大事,向往民主、自由、平等。如49届的杨旭文、陈冠芳、周学斌、尉健行、石秉槐、张希龄和50届的张贤华、勇俊本等。陆永醒等利用同班、同宿舍的方便,主动和他们个别接触,议论时事、政局、战争形势,推荐他们阅读市学联出的《学生报》,加强和他们之间的交往,加深相互了解,沟通思想。

    1947年秋,当时党组织的负责人郭丰敬和戴行锐带头发起成立全校性的群众团体《星火图书馆》。戴行锐负责编辑,康际英刻写蜡纸,出版了《火把报》。参加活动的有50多个同学,49 届的还有:戴冠群、戴经意、沈入群、徐振华、刘应中、周士、郭桢和、高时英、沈墀、王传慧、陆新地等二十多人。党组织引导那些同学来图书馆阅读外,还举办联谊活动,如开“派对”, 每次有二、三十人;组织去广肇山庄郊游;请剧专老师来教唱进步歌曲。教室里、寝室里常能 听到“山那边呀好地方”、“你是灯塔”、“二月里来”等歌曲声。图书馆里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高尔基的《母亲》、《我的大学》,尤其是被国民党视为禁书的斯诺的《西行漫记》等书, 都成了那些关心政治、爱好文艺的进步同学最爱读的书籍。通过对这些进步书刊的座谈、讨论, 使同学们对共产党和解放区有一点了解。图书 馆成立了干事会。图书馆先后设在张和(48届)、周学斌、戴冠群家。这对发现、教育、培养积极分子,团结进步同学,起了重要作用,为而后扩大党的队伍,建立各类社团组织,打下基础。

    党组织接着组织引导积极分子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和抗议美军暴行等政治斗争,经受锻炼。对于一些重大问题,党组织布置党员利用课余饭后,在宿舍休息、校园散步之际,与积极分子个别交谈,或三、四人一起议论,提高认识。例如,一次大学部的三青团分子挑起一场“反内战,还是反内乱”的辩论时,附中党组织引导积极分子摆事实,讲道理,驳斥三青团分子谬论。大学里的三青团分子在辩论遭到惨败后, 恼羞成怒,殴打进步学生,一直追打到附中校园。 积极分子面对眼前发生的暴行,很是气愤。当浙江发生国民党当局迫害进步学生致死的“于子三事件”时,他们都在党组织发起的抗议书上签了名。1948年6月5日,附中的党员们带领各自年级的进步同学参加反美扶日示威游行,国民党军警特务冲击、殴打、乱抓学生。同学们亲眼目睹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暴行后,认识不断深化,思想觉悟有了迅速提高。周学斌说:“争取民主、自由、平等是要付血的代价的。我相信太阳必将照耀到上海滩上。”杨旭文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压迫越重,反抗越强。" 陈冠芳说:“学生爱国无罪,为何用马队冲击,还派特务抓人?学生手无寸铁,为何以警察相逼,刀枪相加?”张希龄嘲笑说:“现在哪有民主,只有抿嘴。”尉健行打比喻说:“沙皇俄国是没有民主自由的时代,所以是黑暗时代。” 石秉槐还给班级壁报写稿,隐喻国民党为“暴日”,共产党为“明月”。“暴日”日薄西山, 皎洁“明月”普照大地。

    在图书馆工作打开局面,积极分子队伍形成后,党组织加快了建党工作。积极分子中的周学斌曾参加青年会的进步活动多年,比较成熟老练, 图书馆设在他家,他还教同学唱解放区的歌曲;杨旭文早在初三时已受到《民主》、《文萃》、《周报》等进步刊物的影响,常为《火把报》撰稿; 郭桢和来校前就追求进步。陈冠芳喜爱读《世界知识》等进步刊物,对旧中国饱受侵略深感忧愤,他热心公益,参加“救饥救寒”上街募捐活动。附中党组织建立了半公开的积极分子组织《号角社》,把周学斌、杨旭文、郭桢和、陈冠芳等积极分子组织起来,并确定他们四人为建党对象。不久郭丰敬等分别介绍周学斌、郭桢和入党。后周学斌介绍杨旭文入党。

    1948年夏,郭丰敬、戴行锐、康际英等高三党员毕业离校,陆永醒、周学斌、杨旭文先后担任党组织负责人。1948年冬,周学斌、郭桢和又奔赴解放区,附中只留下陆永醒、杨旭文和 51届的杨慧丽三位党员同学。为了发展党的队伍,迎接新的任务,上级党组织宣布成立附中党支部,杨旭文任书记,陆永醒任组织委员。

2.jpg

2004年尉健行(前排中)与部分49届同学在京合影

 1948年底,理科的顾佑先只身投奔苏北解放区,给陈冠芳等有一定的影响。当年寒假,陈冠芳和外地留校住宿的勇俊本、张贤华、尉健行、张希龄、石秉槐、朱信泉等,他们都痛恨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不愿在国统区的黑暗环境中待下去了。他们渴望光明,议论、酝酿奔赴解放区,投身革命。1949年春开学第一天,石秉槐把自己心底的秘密告诉了同宿舍的陆永醒。同时,文科的戴冠群也对同班的杨旭文讲了自己要去解放区。党组织经过认真回顾和考虑,认为这八位积极分子的思想基础和政治表现都是好的,可以作为发展对象。上级领导认为,这些用功读书的同学,情愿放弃学业,自愿奔向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就是政治上成熟的表现。经过教育,他们本人提出和上级审査批准,党支部先后将他们吸收入党,加上52届的牟光启,附中支部 有了12名党员,张贤华、陈冠芳、勇俊本参加支委会。

    经上级区委批准,校内建立了党支部直接领导的秘密的积极分子组织《地下学联》,党员在各自的班级里发展成员,成立《地下学联》小组。 组织他门秘密收听解放区电台的广播,传阅地下 《学生报》,学习党的文件。党支部在宝山路北的农田小路边,租了一间小木屋,设立秘密印刷场所,张贤华等夜以继日地印发油印《火把报》, 组织《地下学联》的成员秘密在校园、教室张贴、 散发《将革命进行到底》、《告上海人民书》、《人民解放军约法八章》、《工商政策》等资料,宣传党的政策,稳定社会人心。在上级布置下,《地下学联》成员分散到宝山路以西方园几公里及江湾地区内去调査敌情,侦察敌军驻防地点、碉堡分布,将所了解的情况,绘成地图,标明记号, 汇总上交区委。为保卫学校和附近地区的安全, 成立了有50多人的人民保安队。

    各班级以《地下学联》为骨干.建立班级团体。胡匡祥、戴经意、佘其炯、张强星、邵元中等等参加组织起《活力社》;张贤华、勇俊本、朱信泉分别办起《灯塔社》、《互助社》等班级团体。为团结更多同学.陈冠芳、尉健行在班里宣传这是迎接考试、开展温课活动的需要,尉健行还編写了一本数学复习资料,油印成册,请归孟坚老师提写书名,深得同学的赞同。

已知2019年荣获建国七十周年纪念章的部分光华附中同学:

48届:郭丰敬、戴行锐、康霁霙

(因年事已高、照片未上传)

image005.jpg

49届校友

(左起)上排:郭值京、范智明、张希龄

        中排:洪家驹、陈冠芳、石秉槐

        下排:沈入群、郭  贞、陆永醒

image008.jpg

其他届别校友

(左起)上排:张贤华(50届)、勇俊本(50届)

        下排:陈银芬(50届)、牟光启(52届)

 1949年4月.国民党军强占我校,学校被迫停课,学生分散。党支部组织党员和积极分子提出“保护学生,迅速复课”的要求。 陈冠芳、尉健行、勇俊本等6名党员串联各寝室代表,组织《寄宿生联谊会》.49届的胡世谷、徐乃瑜、张人洪、刘明义等12人任干事,在此基础上,成立《应变会》,陈冠芳、 勇俊本负责,为了争取校方支持,赶走国民党驻军.党支部书记杨旭文两次找廖校长(去家里和校长室)面陈撤出国民党军队、学校复课的要求等。校方支持学生的要求,岀面交涉,驻军很快撤走,学生纷纷返校。党支部带领校内数百名同学迎接解放的斗争就更加紧密地开展起来,为上海的解放.作出了我们的贡献。

3.jpg

欢庆解放 迎接亲人


上一条  【纪念建党99周年】是附中赋予了我的“初心”(67届中五丁班  林国定)
下一条 【纪念建党99周年】不能忘却的记忆(68届中三甲班  陈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