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上海滩》之一——初回上海(59届高三甲班  周晓光)

2021/3/4

编者按:今天起我们向大家推荐周晓光校友的人生系列篇《奋斗上海滩》。

本文作者是华东师大附中1956届初三甲班、1959届高三甲班校友,高中毕业后考入同济大学,就读路桥系铁道建筑专业。1964年大学毕业分配在铁道部第二设计院工作。先后从事过工程地质、线路、桥梁、站场、房屋设计等许多工种的工作;前二十年参加过成昆铁路、湘黔铁路、川黔铁路、胶济铁路、石太铁路、蕪湖长江大桥等国家重大项目的设计工作。1984年末到上海参加了上海地铁一、三号线的设计工作;设计过上海科技大楼、能源研究所、通信工厂等工程项目;退休后还做一些古建筑的设计工作;他曾是单位的总工程师,也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image001.jpg

周晓光校友

他为祖国的建设和上海发展贡献了大半生的心血。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的是:“我是华东师大附中的学子,在附中的学习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方法,使我一辈子受用不尽。我从心底里感谢附中!感谢附中的老师!”

他虽然是个理工男,却有着不错的语文功底。文笔流畅,词语朴实,感情真挚,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他说这都是华东师大附中的语文老师,如初中时的费新宝和季振宙先生、高中时的叶百丰先生等国内一流水准的老师给打下的基础。

未标�?1.jpg

(左起)叶百丰、季振宙和费新宝都是国内一流水准的老师

进入耄耋之年的他,为预防老年痴呆,除了绘画、种花、植树,积极参加班级、年级校友活动之外,还不断回忆自己的工作经历,整理成文,写成了《勘察生活》、《奋斗上海滩》、《探索中国古建筑》人生三大篇章。读后,会发现他的记忆力是惊人之超强。

现将他的人生第二篇章《奋斗上海滩》,分五次连载,供大家分享。

《奋斗上海滩》之一

初回上海

1.jpg

在附中初中读书时的作者

闽南民歌《干一杯》

一九八四年九月份,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站场处长胡锡崇带领蒋伟廉、沈钧镛、倪梅春、高夕良、张红、汪强、顾家玲等人,来到上海参与市场的开发,成立了铁二院上海办事处。接到的第一个项目是上海能源研究所的设计。一九八五年二月底,我也到了上海办事处参与开发。

从此翻开了我人生的第二篇章——“奋斗上海滩”。

一九八五年二月底,我在山东刚落实完兰村编组场的灯桥方案,接到上海的电话,让我马上到上海办事处报到,接受新的设计任务。我要回上海去工作了,当时心情非常激动:这是真的吗?多年的梦想即将成真,兴奋不已!

胡处长他们当时是借住在上海铁路局通信工厂的招待所里的,那是一个类似于施工工棚样的临时性的二层建筑,条件十分的简陋,具体地点是在虬江路永兴路附近,号称分局红房子。我儿童时代曾住市北中学里,经常到这里来玩,对此倒是很有情结的。

胡处长告诉我:“你和高夕良准备到厦门去,与厦门设计处的黄英智联系,他们在福建泉州接到两个规划设计的项目,你去把它接来拿到上海来完成。”

我和小高立刻乘火车前往厦门。小高是江苏武进人,一九八三年毕业于西南交大,矮小的个儿却有一双灵活的大眼睛,据说是位高才生,很有灵气。我说你这么年轻有为,怎么不去报考研究生呢,太可惜了!一路上我们聊得很投机。

到了厦门,黄英智告诉我们是两个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我们到泉州市规划局了解详细要求,并且到实地进行考察。

由厦门到泉州乘坐的是汽车。驶入泉州市区前的泉州大桥极为美观:青石的桥面,青石的栏杆,每块栏板都是一幅精美的石雕图案,每个望柱上的石狮子都雕刻成不同的姿态,望柱和桥身组合生成的节奏韵律,充分体现出了石建筑艺术风格特有之美,舒适的养眼享受!

泉州城内有许多块石铺砌的老街,沿街又多牌坊、佛龛和古井,这些老街像一条条历史的脉络从古延伸至今,行走其上,让人立刻回到了悠久的城市历史记忆之中。

开元寺.jpg

泉州开元寺是古往今来泉州佛教建筑的丛林之冠

泉州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家家户户都有海外关系,他们的亲戚朋友遍布全世界,所以这里的人民和文化也特别的开放。我特地去瞻仰了著名的开元寺,一座具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唐代古刹。寺内莲宫梵宇金碧辉煌,刺桐掩映古榕垂荫,东西两座高耸雄伟的五层石塔,其石挑檐比中国一般古建筑的斗拱高且大,每块挑檐石三面均有精美的石刻。开元寺既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文物古迹,更是古往今来泉州佛教建筑的丛林之冠。

0.jpg

现在石狮服装城已经荣登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之列

我还去了石狮,我国改革开放最前哨的一个小镇,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这儿家家户户几乎全是做生意的,尤以服装为盛,各类小商品也是五花八门的什么都有,到处是扬声器,喇叭里播放的全是邓丽君的情歌,我是生平第一次听到这“靡靡之音”,觉得太好听了,忍不住一口气就买了十多盘磁带,当然也买了不少的服装,回来时还直担心被火车站搜查呢。

泉州市规划局让我们做的规划设计是:东湖小区,占地五十亩;小山二区,占地七十亩。

规划局说这二个小区拟修建高档的外销房,以独立别墅为主,部分的联体别墅。你们设计速度一定要快,另外房型和建筑风格一定要符合我们闽南地区的民风民俗习惯,所以你们也一定要了解清楚。

为此我们深入到当地一些民居点去进行调查。当地居民大部分都经商信佛,他们对住屋的风水很是讲究:

首先是厅门必须朝南开,入户大门要有气魄;左右两侧要设有可供祀拜的神台,隨时恭迎财神菩萨的到来;厅后一定要有佛龛和灯柱,要留得住财神。

其次是厅后不能开门,怕财神进门从后门跑了。他们每天都有冲凉洗澡的习惯,要多设冲凉和盥洗设施。这儿是苍南著名的产石基地,所以要尽量采用石装修。

我和小高回到上海后,抓紧时间匆匆按时完成了这第一个项目,应该说还是十分顺利的。欣慰的是,还受到了泉州市规划局的好评。

一九八五年四月份,房建组的沈钧镛调转到上海工业大学设计处去了;因为铁道部分配给二院一台从美国引进的大型计算机,院里还特地新建了一栋计算机大楼。院里要求各专业都得抽调骨干人员去美国培训,为时半年。蒋伟廉和小高俩是我们房建科的培训成员,所以他们俩都被调回成都院内,准备去美国接受培训。

这时上海办事处已经搬到了重庆南路84号二楼上班。并且又向房建科要了俞济涛和杨惠东两位实习生来协助工作。同时,上海办事处也正式改名为上海设计处。我还特地用美术字书写了一块木质招牌,由林鸿国把它挂在了外墙上。

五月份,厦门设计处又让我们去接受第二个项目:厦门市高崎边防检查站(海关大楼)。

2.jpg

1985年我在厦门接受任务

海关大楼2600平方米左右,还有后勤楼、汽车库、厨房食堂和单身宿舍等,共计约6000平方米。

该项目的关键是海关大楼,三层建筑体量并不大,要求是庄严、肃穆、有气势。所以我们必须要在平面功能和立面效果上下功夫才行。

8326cffc1e178a82a76aaee0f603738da977e818.jpg

厦门市高崎边防检查站

我们把大楼的平面设计成E字型,将中间部位作为主要出入口;屋盖采用坡屋面、红色琉璃瓦;二至三楼窗间配以白色立柱,底层设置大雨蓬;窗台和窗楣都做了欧式处理,就这样画了几个方案。可是厦门规划局那位年青的陈局长,对我们画的方案总是不太满意,他也不说是那儿不好。从言谈之中我们了解到他是清华的,挺清高。

后来我就主动问他:“陈局长,你认识俞靖芝吗?”

他说“她是我的老师啊!”

我说“噢,她是我的同学啊!”

陈局长朝我看了看,说“唉!你早说就好了,其实你们的方案挺好的,只要把双坡屋面做成四坡水就可以了。”

我明白他是要求我们采用中国古建筑中的庑殿屋盖。说到庑殿屋盖,它其实是我国古建筑多种屋盖型式中最为庄重的一种,一般多用在最为重要的主体建筑上。

亊后我心里却老想着你这臭小子怎么不早说呢,害得我们一次次的跑,够阴的啊,可谁让人家是局长的呢!

就这样,我们总算是又接下了该项目,连忙赶回上海进行施工图的设计工作。

参加施工设计的有俞济涛、杨惠东、汪 強、张 红、谢明全、倪梅春等人,那时我们在重庆南路84号二楼上班,楼下是个大饼油条店,人住在三楼,都是双人床,条件是相当艰苦的。

00.jpg

左起:谢明全、张红、汪强、朱子才、倪梅春、俞济涛、周晓光

起初我们在卢湾区政府内的职工食堂搭伙,后来又在妇女用品商店后面的街道食堂搭伙,吃得倒不错。负责后勤的是六六屆京院毕业的林鸿国,他办事热情动作利索效率高,俄语也很好,经常会翻译一些小块文章刊登在晚报杂志上。我们很投缘,后来他调转到上海铁路局报社去了。

六月份,房建科王恵科长要我回去述职。到了成都我大致汇报了一下工作情况后,王科长提出希望我能写一份入党申请书,我说自己条件不够的,我唯一希望的是能调回到上海去工作,他说只要院里同意放你走我们科里绝不阻拦,在目前情况下还是希望你能带好这批年轻人安心工作。在他的真诚动员下,我写了申请报告。

回到上海后我们继续进行高崎边防检查站的施工设计。七月份我和俞济涛俩又一次去厦门收集资料,并为厦门某新华书店店面改造做了设计。

同时我们也顺便遊览了厦门的一些著名景点:鼓浪屿、日光岩、集美中学、厦门大学、陈嘉庚纪念馆等。

印象深刻的当属鼓浪屿了。这个小島上街道短小,没有车马喧嚣;岛上树木苍翠、繁花似锦,环境幽雅、空气清新。特别是那些小白楼的红瓦与綠树相映,显得格外的漂亮。当然,鼓浪屿之美还在于岛上的岩石峥嵘、挺拔雄秀,因为长年受到海浪的扑打,形成了许多的幽谷、礁石、沙滩和峭壁。此外,岛上还收藏了众多的古典钢琴,沁心典雅,故鼓浪屿又有钢琴之岛的美誉。

4.jpg

远眺鼓浪屿上的日光岩

走上日光岩,看到的是直径达四十多米一竖一横相依而立的两块巨石,相传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时曾经在此屯兵。

厦门大学校园的美丽和校内沙滩浴场的舒适都是绝世无双的,好羡慕厦门大学学生们有如此优美的学习环境,多幸福啊!当然这一切都得仰仗于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是他创办了集美小学、中学、厦门大学;他还创办了师范、水产、航空、商科、农林学校等以及众多的企业,造福子孙后代。值得我们永远怀念他,杰出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

七月份,上海设计处又临时搬迁到了复兴中路第三小学,借用他们的空余教室办公。这儿面对着复兴公园,绿化与空气都很好,但是蚊子很多,上班时必须得点上蚊香才行。好在时间也不长,很快就又搬迁到了南昌路521号。

                 

(未完待续)

 


上一条 牛年牛人作品牛  校友展艺度佳节
下一条 《奋斗上海滩》之二——挑战高层建筑(59届高三甲班 周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