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上海滩》之二——挑战高层建筑(59届高三甲班 周晓光)
2021/3/6
《奋斗上海滩》之二
挑战高层建筑
59届高三甲班 周晓光
《夜上海》
一九八五年八月份,上海设计处再次搬迁到了南昌路521号,那是一个上海老式弄堂内的两层小住宅楼,入口有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小院子。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在院子左侧做了个小厨房和小洗衣房,杨惠东、俞济涛、曹林、和会计倪炳生他们另外租房居住。
我们当时除了全力做厦门高崎边检站的施工图外,就是配合上海能源研究所的施工。
上海能源研究所是我们在上海接到的第一个设计项目
上海能源研究所是我们在上海接到的第一个设计项目,它也是我们铁二院在上海设计的第一座髙层建筑,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建筑方案是徐震设计的,施工设计文件是由蒋伟廉带领房建二组在成都完成的。
蒋工一九六五年毕业于哈尔滨建工学院,是一位最不像上海人的上海人,还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楷模。他一米八的瘦高个儿,一双大大的眼睛十分有神,典型的大帅哥。他对业务精益求精,尤其精于各类复杂的工程结构计算,也是科内最早深入探索结构程序设计的先驱,是我们科首批挑选去美国进行培训大型电子计算机的代表。我们虽然没有机会直接共事过,但是彼此都熟悉了解,互相很信任。他是胡处长到上海来时亲自点的将,他去美国接受培训后才由我来顶替他的工作。遗憾的是蒋工不幸因病英年早逝,令人扼腕痛惜!现在他的儿子由西南交大毕业后接了他的班,在二院建筑处工作,他遗传了蒋工的才智,继承了蒋工的亊业,也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深受同仁们赞誉。
能源研究所的甲方代表是相春涛工程师,他是同济五六届毕业并从铁三院调回上海的,我们彼此合作得也非常的默契,工程进展十分顺利,工程质量也非常好。记得相工他尤其欣赏正立面左侧的一片背景墙,认为我们的建筑方案非常优秀。
能源所是上海科学院下属的一个研究所,是能源技术研究及实验中心,原来它分散在漕溪路万体馆底层,杂乱无序,新所地址选在上海中学西侧的嘉川路上,所以这是一个完全新建的项目,建筑面积为4942平方米,其主楼设计为八层局部十层,建筑髙度为28.8米,最高处38.7米,超过了24米已属高层建筑范畴。框架结构19米长方桩基础。当时我除了积极配合施工积累经验外,同时进一步了解熟悉上海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常用技术手段,为开拓上海市场作好技术准备。
我们平时工作都十分的努力,周末和节假日还是会经常组织出去遊玩的。记得有一次胡处长的夫人,通讯专业的老工程师朱子才还与我们一齐到杭州西湖遊览,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记忆。
一九八六年。我们接受了铁道部上海通信工厂仪表大楼的设计任务。
仪表大楼是一幢七层的大型电子仪表工业厂房(外观设计图)
这是一幢七层的大型电子仪表工业厂房,一层为仪表车间,二至四层为成品库,五至七层为仪表车间,建筑总高度为30.3米,超过了24米属于高层建筑。大楼的西侧与既有的综合车间紧贴,建成后要连成一体。这儿不允许打桩,而且不能影响工厂的正常生产,显然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我们详细研究了工程地质资料,设想过采用静压桩、灌注桩、水泥搅拌桩等多种方案,但因为施工条件的苛刻都被一一否定了。
最后我和杨惠东商量决定采用甲方最容易接受,而我们却要承担最大风险的片筏基础。当时的设计手段很落后,结构计算就靠一台微型计算机。
七层框架片筏基础,我们把总沉降量控制在200毫米以內,为保证基础的整体刚度,采用了上翻肋梁。工程竣工一年后实测沉降值为100亳米,非常的理想。
后来又要我为他们把四层的综合车间加层,而且不能中断生产。经过验算发现屋面大梁強度不够,又一次遇到了困难。经考虑,决定增加大梁截面高度:凿开梁的上部截面、将箍筋接高、重敷负钢筋、浇灌高标号混凝土。该方案简单有效,实施后再次得到了甲方的肯定,我也感到十分欣慰。
甲方代表吳囯荣是一位国画高手,他非常满意我们的工作,特地到我家来帮我当场画了一幅大红牡丹花,至今我都一直保存着。
隨着这两个项目的完成,我初步体会到要想在上海站住脚,真才实学是第一要素,这儿拼的是实力。
由于上海能源研究所的成功建造,上海市科委建设处对我们铁二院很信任,一九八六年七月份甲方代表到成都考察,他们希望把上海科技大楼的设计任务交给我院建筑处。
上海市科委建设处代表考察我院时的合影(我在后排右一)
那时候上海的高层建筑还很少,科技大楼将是上海科技党委、科委、科技交流活动中心、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的用房,还可举办中小型科学技术展览、科技培训、学术报告、会议等各种活动。科技大楼拟建地上十六层,局部十七层,地下一层高层建筑大厦。
在中山西路宜山路一带,科技大楼的兴建将会是首栋高层建筑,特别的显眼。当然我也为自已能即将参与该项目的设计施工全过程而感到极其的兴奋。
科技大楼作为铁二院在上海的一个重要设计项目,建筑处十分重视,由徐坚如总工程师亲自挂帅,组织了由蒋伟廉等众多技术骨干的设计力量,很快完成了施工设计文件。
大楼的建筑平面为30米×25米的矩形,建筑高度为48.2米,最高处为53.9米。上海地处沿海,风荷载对高层建筑结构会产生较大影响较大,抗震也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科技大楼采用的是框筒结构,箱形基础加27米长的桩基,计算最大沉降量为230毫米,实测为100毫米。
上海市的工程地质情况很复杂,27米长桩基本上是打到了上海标准地层的第七层,也就是上海的第一持力层。桩基完成后我们做了单桩静压试验,其单桩承载力都达到了100吨以上,非常的理想。箱基完成后我们又采用了当时上海最新的851聚氨酯防水涂料,效果也挺不错。
科技大楼开工打桩那天还举行了隆重的开工仪式,上海市副市长刘振元亲临现场剪彩并发表简短讲话,我作为设计方的代表也参加了这一有记念意义的仪式。
我与甲方毛友来工程师(右)在开工典礼上
施工时甲方代表是毛友来和陈维新两位工程师,他们对我很友善,尤其是毛工他总是笑咪咪的,是个乐天派,陈工是同济六零屆的毕业生,他风趣的说:“我叫陈维新,学校里大家都叫我唯心主义,差一点还成了右派。”我们从一开始彼此就合作得十分的融洽。我也是天天忙着没有节假日,几乎花上了自己的全部精力。
作为设计方的主要代表,从设计到施工,我参与了全过程,深刻体会到这是一个集建筑、结构、強电、弱电、给排水、消防、采暖、通风、防空以及室內外装修等各专业于一体的综合建筑物,它们互相协调、互相依靠,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一个建筑师,则必须要熟悉各专业的特点,认真并善于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做好设计总体的职责才行。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师更是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高层建筑设计的飞速发展。
科技大楼正式完工是在一九九零年。
这两本书里刊载有我参与的三项建筑的相关资料
当时上海市建设委员会正好在筹备出版《上海八十年代高层建筑》和《上海八十年代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两本书。
我把上海能源研究所、上海通信工厂仪表楼、上海科技大楼三项建筑的相关内容都编写成了文字,提供了图纸和图片刊载于书本上。
上海科技大楼(现场拍摄照片)
刚到上海不久我就参与了三个高层建筑的项目设计,获得了不少的经验,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工作。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