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钥——药物学家陈凯先院士少年成长记(三)
2024/8/28
生命之钥
——药物学家陈凯先院士少年成长记(三)
作者 任哥舒
《难忘今宵》(李谷一演唱)
四、学子归来
华东师范大学附中,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至2025年便是创办百年了,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子。
1960年初三甲班毕业时师生合影(陈凯先位于后排左三)
60届初三甲班师生回母校纪念毕业五十周年(陈凯先位于后排左五)
60届初三甲班赴上海药物研究所纪念入校六十周年暨贺班主任李永圻老师九十大寿(陈凯先位于后排左五)
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们归来了,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作为一位引人注目的校友,代表同学们在返校的大会上向崇敬的老师们问候并汇报人生经历。他仔细准备的发言稿上恭恭敬敬地写着“一九六〇届初三甲班,陈凯先”。
4
陈凯先代表同学们在附中建校九十周年庆典上向母校汇报
返校的师生大合影特别有意义。老同学们矍铄的神态中更有熠熠的耀眼容光。容光中多了难掩的沧桑,沧桑中有人生的坎坷和奔波,可是在坎坷和波折之后,收获的是累累的硕果。从事各方面工作的学子们纷纷向母校敬献上自己的成果。
陈凯先献上了他药物化学和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领域令人赞叹的成果。
药物研究,一门非常古老的科学,也是一门不断创新的科学。医药,关乎我们的生存、病老、康健,只要有生命的存在就有药物的需求,就有药物的创新。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陈凯先院士把创新药物研究形象地比喻成:以前是无数把钥匙试着一把一把去开一个锁,要花费许多时光试过无数把钥匙之后才能打开那个锁,研制成功一种新药花费八年十年一点不稀奇,而现在有了“药物设计”这门前沿科学的发展,有了计算机的运用,有了AI人工智能的帮助,我们就能很快找到针对生命之“锁”的“钥匙”。回顾人生成长路,其实我们也是在用一把又一把人生的“钥匙”去打开一扇又一扇“生命之门”,走通人生的长路,取得一个个成功,以扎实的脚步走向未来。
作家任哥舒专程采访一附中当年的团委书记陈步君老师(左)
许许多多的人为我们打造了生命之门的“钥匙”。母亲为我们打开第一扇生命之门,我们在跨过大自然的第一扇“生命之门”后,持续着需要无数把“钥匙”以打开人生的生命之门。打造这些“钥匙”的人,有我们的长辈亲友,有我们的老师和辅导员、同学,有许多给了我们思想启示的崇高的或者普通的人。如果你打不开面前的“门”,你的人生就无法延续,就无法前进,也就无从谈起以扎实的脚步走向未来的人生。人们从陈凯先的成长道路上看到了少年时代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坚定不移,从“好动”到“好奇”到“好强”到“好胜”,一路走来,贯穿始终。陈凯先以他大半生的经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要感恩所有为我们打开一扇扇“生命之门”的人,要感恩所有为我们打造了打开“生命之门”的“钥匙”的人们。
在实验室中,陈凯先(左二)指导同事做试验
陈凯先取得了“借助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方法,证明环烯醚萜苷harpagide和harpagoside经酶后可以生成类前列腺素样物质,从而与COX-2酶结合发挥抗炎的作用”、“6-O-取代梓醇通过作用NLRP3通路和NF-RB通路,从而抑制pro-IL-1β生成及转化为IL- 1β发挥抗炎作用”等多项重大成果,曾获法国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尼纳·舒可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863”计划个人突出贡献奖等各种有广泛影响的奖项,担任过全上海科技人员的组织——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主席,担任过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担任过上海市中医药大学校长……他为我国医药研制领域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华师大附中校友返校日这天,他却还是像当年的那个刚进初中的少年学生一样,在后排认真、热诚地站着,睁大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陈凯先(左)和作家任哥舒愉快交谈
他脸上带着平和的微笑,对人生并不追求张扬的色彩和引人注目的光芒,却充满信念地望向前方。他大半生都遵循着母校老师的嘱咐和教导,为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不断地为母校增光添彩。在2012年纪念高中毕业五十周年庆典上,他满怀深情地说:“离开母校的50年里,我和许多同学一样,经历了曲折的人生道路。我在安徽的农村里劳动过,在湖南偏僻的资水河边当过看管水泵的工人,被单位派到乡村学校当过老师,在长春风雪弥漫的严寒中啃着窝窝头苦读过,也曾在巴黎塞纳河边、邻近居里夫人实验室的研究所努力拼搏过。回想起来,经历过的艰难和困苦难以尽述。我都要求自己葆有坚韧的毅力、顽强的努力、正直的襟怀,从而坚持了下来。我知道,这些都是母校教给我的。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阶段,中学时期对人的影响可以说最为重大。这一时期学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养成的习惯、形成的思想,将在人生中长期起作用。好的中学教育,可以使人终生受益。从我的切身感受来说,母校就是这样一所好学校。”
2014年一附中校友会领导赴药物研究所拜访陈凯先(右二)
他的老同学和辅导员在我采访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这样说:“我们的凯凯,的确值得书写,但并不仅仅因为他是院士,更是因为他的人品,是他的事业心,是他的主观上尽可能地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来服务于社会,努力而不自负,谦逊而不自傲。于繁杂社会他是纯净的,对人生他是力求上进的。他是尽心为公的,在从法国当访问学者回国时,把积累的费用买了设备贡献给单位作科研之用。这些就是值得赞扬的人品……”
2024年3月在一附中的合影
(左起:作家任哥舒、陈凯先校友、王新书记、方正校友)
我真为陈院士高兴,他身后有一所很好的母校,母校有很好的老师和同学。由衷地祝愿他,一直在人生路途上持有一把又一把能圆满地打开生命之门的对路的“钥匙”!
(全文完)
编后:《生命之钥——药物学家陈凯先院士少年成长记》是陈凯先校友在一附中接受教育培养成长的集锦,刊载于《那是一条条问河》(院士少年成长书系·第一辑),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与广大读者见面。
作者任哥舒是《少年文艺》主编和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协理事、中日儿童文学美术交流中心副秘书长。
为了更全面、更深入呈现陈凯先校友成长过程,作家任哥舒除了和陈凯先本人进行了多次面对面的交流,还不辞辛苦走访了陈凯先校友当年的多位老师、同窗。在这过程中,陈凯先的初中同窗马广秀校友以及中队辅导员、59届高三丙班方正校友一路陪同并提供了许多珍贵线索。本站刊载所采用的部分图片,就是方正校友所提供的。对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陈凯先校友是我们一附中的骄傲,他的老同学和辅导员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说:“不仅仅因为他是院士,更是因为他的人品,是他的事业心,是他的主观上尽可能地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来服务于社会,努力而不自负,谦逊而不自傲。于繁杂社会他是纯净的,对人生他是力求上进的。他是尽心为公的。这些就是值得赞扬的人品……”
期待百年附中涌现更多像陈凯先那样的优秀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