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  同学情更浓——记华师大一附中63届中三甲班校友金秋聚会活动

2015/10/26

夕阳无限好  同学情更浓

 

——记华师大一附中63届中三甲班校友金秋聚会活动

 

仲秋十月,金风送爽。

值此母校90华诞即将来临之际,2015年10月24日,63届中三甲班40余位校友和班主任郝普芳老师相约来到虹关路新校区的五楼会议室,大家欢聚一堂,畅叙衷肠,共同纪念跨入附中五十五周年。64届中三甲班唐家乐校友也前来热情祝贺。

 

 

大家欢聚一堂,畅叙衷肠

聚会活动由从美国回沪的张万里同学主持。他生动活泼的主持方式,让大家有耳目一新之感。会前先播放了由张万里策划,翁长益编辑的视频短片《夕阳无限好  同学情更浓》。这部短片首先隆重推出当年陆善涛、徐正贞、蔡多瑞、郝普芳、丁长生、张正大、钱玲英、吴侃、林树清、龚贞观、沈晓、周大融、王季淮等母校领导与教师的相片,接着,片中还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三甲全班同学昔日旧照与今日的风采,不由得使在座的老校友们看得纷纷热泪盈眶,激情荡漾。

 

 

    张万里同学(前右)生动活泼的主持,让大家耳目一新

老班长、团支部书记施翠洪在聚会上致辞。

她说:“阔别了50多年的我们,又相聚在梦牵魂绕的一附中校园,四周都是欢声笑语、久别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我们感恩母校,感谢母校前卫、科学、新颖的教学理念,这里严谨的教风,良好的学风,使我们终生受用。我们感谢敬爱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郝普芳老师。我们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与殷切关怀下茁壮成长。我们也感谢所有在座的中三甲班老同学,正是有了大家的支持和参与,才有了今天半个世纪后中三甲班同学的大团圆。感谢从异国他乡万里迢迢赶来参加聚会的薛芝琴、蔡小涛、张万里、叶则美,感谢从外省市前来莅会的黄慰栋、郑超等同学。”

 

 

团支部书记施翠洪(中)在聚会上致辞

她说:“时光荏苒,逝去的是光阴,抹不掉的是回忆。50多年前,我们是一群青涩少年,怀着青春的梦想与热情,相逢相识在附中校园,那时,我们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经历了人生最纯洁、最美好的时光,我们受到师长们循循善诱的教诲,得到了母校春风化雨般的栽培。仿佛这一切,就发生在昨天。我们是历经磨难的一代人,但也是有担当的一代。我们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为了祖国做出了历史性的积极贡献。如今我们彼此看着一张张既陌生又熟悉的脸,最想问的话是:老同学,你好吗?我们不忘初心,珍惜当下,把握真情,让这次聚会永远定格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

 

 

与同学们相聚,郝普芳老师十分激动

郝普芳老师说;“今天参加中三甲班的同学聚会,心情十分激动与高兴,见到每位老同学,都仿佛看到大家年少时的身影,个头小小的,活活泼泼的。那时候,我刚踏上工作岗位,自己也是个年青人。如今我希望自己能再活20年,每次都来参加同学们的聚会。祝同学们越过越好,大家更紧密地团结。”

远在澳大利亚的邵信行因故不能与会,作了缺席发言,她说:我虽然十分无奈,但已经深切地感受到同学们的热情关怀,谨祝大家快乐幸福,健康长寿。

同样在澳大利亚的朱纯一也作了缺席发言,并赋诗一首:“万里迢途忽闻讯,学子书声依眷存,相见似识惜鬓霜,感溯岁月五十载。”

 

 

崔伴云深感自己的人生道路得益于当年参加学校运动队的训练

崔伴云回忆了当年母校的体育项目在市、区都名列前茅,他本人则参加学校田径队与射击队。他说;这也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基础。对母校我深表感谢。这次聚会,使同学之间的情感获得了延续,很多已经淡忘的记忆又重新涌上心头。

 

 

黄慰栋回忆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基层工作的艰辛历程

黄慰栋回忆了当年从天津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分配到基层工作的艰辛历程,最终,他成长为成都制药企业的技术领导,他说:母校传授给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如何与人交流及正直善良的做人道理,因此,我们要学会感恩,心中要有信仰,这样,就能克服困难,坚强地活着。

 

 

 

经沈慧芬(中)的努力,失联的陈正佳(左)、周志龙归队了

陈正佳对沈慧芬、刘金铸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联系上自己,表示真诚地感谢,他说:这是一种同学的缘分,是永远的友谊。他忆及当年,陈瑞冬爱读小说、顾福全是影迷,蒋浩是个音乐爱好者……

 

 

大学英语教授杨越梅(前中)感恩母校为自己打下的学习基础。

杨越梅说起当年大学毕业分配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不寻常经历,十分感慨。当初她在母校一附中学习的是俄语,大学里因十年动乱基本没上什么课,她就是从字母开始,以坚韧的毅力自学英文,后来成长为大学的英语教授。她说,是母校一附中为她打下了坚实的学习基础。

沈芝芝对此也有同感,她说,母校一附中不仅授人以鱼,而且还授人以渔。她深情地回忆了当年在校门口头部意外受伤,郝老师亲自陪她到第一人民医院缝针治疗,以及她代表全班向南京路上好八连战士献红领巾的往事。她还即兴用俄语背诵了一首俄罗斯诗歌《我们伟大的祖国》,这是当年龚贞观老师教会大家的,她朗读得那样的尽情,博得了满堂彩。

 

 

 

薛芝琴专程从加拿大赶回来赴会

薛芝琴10年在香港,30多年居住在加拿大,这次来参加聚会,她兴奋地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定要珍惜。当年在虹口果园劳动时出了工伤,自己父母在香港,鞭长莫及,正是同学们的热情关怀与帮助,使自己克服了困难。这次,她从加拿大专程带来了参糖等礼物赠送给大家品尝,风尘仆仆地,她到沪上第二天,便赶来赴会。

张慧、倪明娟、梅宗伟、周志龙、俞代子等也以朴实的语言描述了各自的经历。

 

 

 

王明智获知班级正在寻找她时,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王明智已经改名为王凡,这一改可苦了寻找她的老同学,她激动地说:当张万里通过公安局的同志找到自己时, 她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她说,要知道,他们像大海里捞针一样,得筛选全上海多少个王明智啊!其心情之激动,由此可见一斑。

与会同学众口一词,感谢施翠洪、翁长益、李均政、沈慧芬、钟嫣蓉、刘金铸、吴慧、李友儒等为寻找失去联系半个多世纪的老同学所付出的心血与努力。

 

 

钟嫣蓉说:“老同学相见让我们的情更浓,心更近。”

中午时分,钟嫣蓉在午餐会上致祝酒辞,她说:“今朝,我们是老同学相见心里暖洋洋。同学情、师生情、朋友情,让我们的情更浓,心更近。”

她说:“今年正逢敬爱的郝普芳老师80华诞,借此机会,让我们大家为郝老师祝寿,祝她健康长寿,永远幸福。”接着,黄慰栋代表大家向郝老师赠送贺礼——一幅《桃李庆寿》图。这幅画是由翁长益等人题款和绘制的。

 

 

同学们以一幅《桃李庆寿》为郝老师祝寿

在午餐会上,高宗义赋诗《同学情》一首(摘录):“同学情,最纯洁,最朴素。同学之情最浪漫,最永恒。我们相信,在这多变的社会里,惟有同学之情没有变,也不可能变,因为那是我们共同走过的一段青春岁月。亲爱的同学们,愿你们一切顺意安好!我最亲爱的同学们,愿我们彼此的情缘和友谊一直到老,直到永远。”

黎明同学兴致勃勃地戴上维吾尔族姑娘的帽子与围巾,在大家齐声歌唱和鼓掌声中,跳起了新疆舞蹈《达板城的姑娘》,她那自如的表情,优美的舞姿,征服了全场的同学,简直不相信她是已近古稀之年的人了。

冯剑心则声情并茂地演唱了俄罗斯歌曲《小路》与《草原之夜》,同样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

在无限的秋光中,给我们留下无比美好的回忆,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零距离的贴近,大可以放下所有的负累,而开怀地、尽情地欢笑。

 

 

在母校无限的秋光中感受到零距离的贴近

最后,张万里即兴赋词《少年游》一阕:“沪城十月桂香浓,老友喜相逢。中州路上虹关街畔,往事觅无踪。艰辛历尽韶华改,皓首旧学同。莫论西东任由南北,茶酒醉千盅。”也许最能表达此时众人的心境罢。

(63届中三甲班  宓正明撰文  翁长益摄影)

上一条 无限秋光 温情相拥——65届中五年级同学毕业五十周年聚会活动侧记
下一条 畢業六十周年返母校──55屆高三乙班老同學慶畢業六十周年聚會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