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求卓越  勇于尝试铸品牌(陆磐良校长在华东师大一附中建校九十周年纪念庆典上的致辞)

2015/12/25

继承传统求卓越  勇于尝试铸品牌

 

(在华东师大一附中建校九十周年纪念庆典上的致辞)

 

校长   陆磐良

 

 

 

尊敬的陈凯先院士

尊敬的贾炜主任

尊敬的郭为禄校长

尊敬的李国华区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华东师大一附中的老师校友:

大家上午好!

我谨代表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欢迎大家莅临本校并感谢各位出席典礼!

回顾过去九十年走过的路,风雨浸润,砥砺奋进,师大一附中见证了上海、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变化。

华师大一附中的前身是光华大学附中和大夏大学附中。他们都诞生于爱国斗争风起云涌之际,都得益于广大爱国人士的慷慨解囊,博学鸿儒的倾情支教。1951年10月,光华大学与大夏大学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两所附中合并成为华东师大附中,也就是今天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的前身。

“形气转续,变化而嬗”,尽管发展之路并不平坦,但在历代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一附中跨越了时空嬗变,成为 “高级人才的摇篮”。我们的校友遍布海内外各行各业,开创事业,发挥特长,贡献力量。

九十年前,廖世承校长提出“积极研究、勇于尝试、艰苦卓绝”的办学思想,今天华东师大一附中继承传统,依然是德智承志的捍卫者,依然是自强不息的孕育者,依然是爱国情怀的先驱者。

在此,本人想从三个方面加以阐释。


华东师大一附中的历史,是一部积极研究的实验史


我们不能忘记“研究型学校文化”的传承、积淀者——陆善涛校长。陆校长认为,教师是否有研究的意识和恒心,会产生四个不一样,“思想境界不一样,理论素养不一样,信息意识不一样,教育能力不一样”。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一大批教师热衷于教育科研,学校办学因此积累了可持续发展的能量。因为积极研究,张思中老师大胆改革 ,“张思中教学法”闻名全国;因为积极研究,一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上海市及全国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得大奖。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华东师大一附中的历史,还是一部勇于尝试的探索史


廖世承校长说:“教育者,要有勇于尝试的精神,因为教育是流动的,非一成不变的,所以须随时改进,”。所以我们不能忘记“研究型学校文化”的提炼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孙稼麟特级校长。他的尝试和实验,顺应了世纪之初教育改革的大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因为勇于尝试,陆继椿老师创建了“得得法”教学体系;吴传发老师总结出“最近发展区”教学原则;蔡爱莉老师“师生共振教学”获全国一等奖。因为勇于尝试,刘定一老师四十年磨一剑,深入研究系统科学,“跨学科实验”在上海市普教界具有公认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华东师大一附中的历史,更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


建校之初,租借校舍,茅屋油灯、寒天暑地,条件艰险无以言表,但师生从无怨言。虽历经战火却依然成为沪上名校。和平年代,没有战火的锤炼,但是我们依然要面对各种考验,虹关路校区建设期间,师生有3年时间分处两地,往来奔波。尽管艰苦,学校依然取得丰硕成果,并予以拓展。“一附中现象”享誉沪上。

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附中创立九十周年,就是希望深入思考附中的核心价值,这些核心价值让全体附中人因为拥有共同的价值而齐聚一堂,成为“研究型学校文化”永世不竭的力量源泉。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在今天的会场上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那就是为了附中发展而做出杰出贡献的老校长老书记们。他们是石源泉、蔡祖康、宋耀生、林葆瑞、孙稼麟、项志良、陈步君、陆继椿、陈宗义、葛起超、吴传发、方武勇、陈奕望、陈剑波,至此九十华诞之际,让我們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伴随着《华东师大一附中校歌》乐曲声同学们向各位学校老领导敬献鲜花)

 

最后,我想用三个词来结束今天的发言。

第一个词叫做“强身”。“强身”意味着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体质,更要培养学生具有积极进取、勇敢竞争、合作共赢的品质;

第二个词叫做“力学”。“力学”意味着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

第三个词叫做“敦品”。“敦品”意味着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更要培养学生承担起弘扬社会正气的责任。

这既是90年前廖世承校长提出的培养目标,更是今天我们努力的方向。

前进路上,我们并不孤单。

未来正等着我们去创造。

再一次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本站根据录音整理)

 

 

上一条 为迎接毕业50周年 66届中三年级举行第一次筹备会
下一条 在校庆九十周年庆典上的致辞(上海市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 62届中五丁班    陈凯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