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庆九十周年庆典上的致辞(上海市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 62届中五丁班    陈凯先 )

2015/12/27

在校庆九十周年庆典上的致辞

 

上海市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 


62届中五丁班    陈凯先


  

 

尊敬的教委和学校领导,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大家在这里相聚,纪念和庆祝华东师大一附中建校九十周年,我感到非常高兴,也非常激动!九十年来,母校筚路蓝缕、开拓发展,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培育了大批优秀的人才,成为一所声誉远播的名校。校庆活动的筹备组要我代表校友做个发言,我理应从命。五十多年前,我从附中毕业,在多个不同的岗位上努力奋斗;如今已过了花甲之年,又重新回到曾经青春飞扬的校园里,回到自己人生道路开始的地方,内心该有多少的话要倾诉。当年的岁月给我留下了许多毕生难忘的美好记忆,母校发展的每一个成就都令我倍感骄傲。但是千头万绪,该从何说起呢?这几天来我一直在思考,我想就谈谈自己对母校、对师长、对同窗的一些感触吧。


(1)


我的第一个感触是附中是一所好学校。


我于1957年考入附中的初中部(初一甲班),1960年7月初中毕业后又考入附中高中部(中四丁班),到1962年7月高中毕业,在附中渡过了整整五年。五年的时间,在人生的长途中只是短短的一段,但它对我一生的影响却是持久而深远的。跨进附中的大门时,我们还是一群天真烂漫、充满童真的少年;当我们离开它时,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知识和人生理想、勇于走向未来的一代青年了。


附中在当时上海的各所中学中,是以条件优越、设施先进、校园优美著称的。它有明亮整洁的教室和正规的理、化、生实验室,有很好的图书馆和植物园,有宽大的健身房和游泳池…,这是一般学校难以具备的。附中还有一个最优越的条件,就是它以华东师大为自己的依托,可以在师资、教学和科研条件方面得到师大很多的支持。作为学生,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的教育和培养是非常良好的。


附中有一种优良的精神文化传统。在漫长的历史中,许多名师、许多有出色成就的学生,宛如群星灿烂,使每一个置身其中的学生深受感染和激励。在我的记忆里,母校始终洋溢着好学上进、尊敬师长、文明守纪甚至带一点温文尔雅的风气。这种精神和文化的陶冶,对于塑造学生的心灵, 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


附中对学生循循善诱、热忱关爱,教学质量很高。一方面,附中的教学要求是严格的,课程的深度和难度往往超过一般学校;但另一方面,老师又非常注重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注重因材施教,使得学生逐步养成爱思考、不怕难的习惯。数理化老师把一些有兴趣的学生组成课外小组,教以更深、更广的知识;语老师组织学生办文艺园地、搞文学评论,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我的记忆中,象这样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活动是非常多的。


附中以学生刻苦学习、成绩优异享誉沪上;但同时附中也非常注重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附中的学生社团、兴趣小组历来非常活跃。我自己参加过的就有美术小组、船模小组、民乐队、木偶剧团等。


附中的许多学生毕业后,在学习、工作的激烈竞争中,总能脱颖而出,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优异成绩,不能不归功于在母校打下的扎实基础。我深深感到,附中的培养和教育对于学生日后的成长和成才起了重大的作用,我永远由衷地感激母校!


(2)


我的第二个感触是附中有一批好老师。


附中的师资队伍是高水平的。这支队伍中,有许多是著名学者、饱学之士,以他们的水平完合可以到大学讲课,但他们却愉快地在附中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渊博的学识、严谨的作风,对学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学生们从他们身上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深深感受到一种精神人格的召唤。


附中的老领导站得高、看得远,陆善涛、徐正贞等老校长令同学们肃然起敬。附中的老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和以身作则的榜样,引导学生好学向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培养艰苦奋斗、发奋图强、勇担重任的志向,陶冶秉公处事、正直做人的品格。他们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敬业的精神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孜孜不倦地传授知识,启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他们知难而进、永不言弃的精神。在我的记忆中,团委书记陈步君老师充满活力、处事干练,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林炳英老师朝气蓬勃、热情洋溢,李永圻老师风范儒雅、学识渊博,我们的班主任季振宙、李永圻、苏常俨和林瑞华老师对学生诲人不倦、关怀备至。还有张正大老师的物理课、钱玲英老师的化学课、孙光萱老师的语文课……等等,都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我至今记得,丁明远老师在上化学辅导课时说过:“对于化学家来说,世界上没有废物”,曾引起我长久的思索;孙光萱老师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评论诗人严阵作品的文章“最新最美江南景,又深又浓诗人情”,激起我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张正大老师清晰严谨、要言不烦的教学,使我对物理学产生了难以遏制的兴趣,我之所以后来报考复旦大学物理二系,可以说一大半是由于张老师讲授的物理课的影响;至于后来阴错阳差走进了化学领域却也能努力钻研、胜任愉快,则可以说和钱玲英、丁明远老师的化学教育是分不开的。


附中的老师不仅教书,更重育人。我庆幸中学阶段受教于这样一批好老师,我们永远由衷地感激附中的老师们!


(3)


我的第三个感触是我在附中有一批好同学。


附中的同学好学上进,纯洁端正,团结友爱,勤俭朴实,具有良好的风气。初中时代,团结友爱的班级集体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诸雨民、马广秀等同学成为我学习的榜样,初中时期是我学生时代最愉快的时期。进入高中,同学们相处的时间虽然只有两年,同样令人难忘。班上的同学有的灵活开朗,有的敦厚朴实,有的聪颖好学,有的热情豪爽,有的热爱文学,有的富有文艺才华……,至今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这里我要特别提到的是班上的团支部书记马洪年,我们朝夕相处,我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


其实,给我良好熏陶的还不止同班同学,许多高年级的学长和其他班级的同学也给予我很好的影响,在这里我不能一一列举。但我还是忍不住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我们亦师亦友的59级高三同学、我们的中队辅导员方正。他成绩优异、全面发展、奋发向上,成为我学生时代一心追寻的学习榜样。


附中几年,在这样团结友爱的集体中,和同学们切磋学问,砥砺品行,使我获益良多。我永远由衷地感激我的同学们!


(4)


离开母校的50多年里,我和许多同学一样,经历了曲折的人生道路。我在安徽的军垦农场劳动过,在湖南偏僻的资水河边当过看管水泵的工人,被单位派到子弟学校当过老师,在长春风雪弥漫的严寒中啃着窝头苦读过,也曾在巴黎塞纳河边、邻近居里夫人实验室的研究所努力拼搏过。


记得1970年6月,我离开军垦农场,来到湖南邵阳中南制药厂,被派到资水边上看管水泵。“文革”中“臭老九”的压力使人抬不起头,感到迷茫和彷徨。尽管如此,一句在附中时代就留下深刻印象的话——“知识就是力量”还是时不时顽强地从心底冒出来。我凭借塞在行李中带到湖南的上下两册《化学专业英语文选》,刻苦自学英语。在水泵的轰鸣声中,只要环境允许,我就拿出这“上下两册”来自学。多少个夜晚和白天,在泵房里跟单词斗、跟语法斗、跟疲劳斗。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终于啃完了这两册书,为自己初步打开了专业英语的大门,也为日后进一步攻读研究生打下了基础。


1978年夏天,国家举行“文革”后的第一次研究生招生考试。我考取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生。报到的当天,导师嵇汝运先生便派我去吉林大学,参加唐敖庆先生举办的量子化学学习班。开学的第一课是一堂《群论》课,上课伊始孙家钟先生就在黑板上用英语出了一道线性代数的测验题,测试大家的知识基础。我在大学里从未接触过线性代数,连题目都看不懂,除了写了名字以外,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交了白卷。这真让我难堪至极,这是我有生以来最狼狈的一天。研究生学习刚开始就遇到当头一棒,我反复思考,勉励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我白天在课堂上认真听取老师讲解《群论》,晚上自学线性代数。经过一个多月的业余补习,硬是把线性代数教科书上的所有习题都做了一遍,补上了有关基础知识。当时东北的生活十分艰苦,供应非常贫乏。在艰苦的环境中,我的学习劲头仍然很足,天一亮就赶到教室上课,晚上图书馆关门才踏着积雪回到宿舍。就是凭着这股劲头,我在困难中坚持下来了,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现在回想起当年在长春苦读的情景,深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苦难真的是人生的一种财富。


在几十年的经历中,我遇到过许多这样的考验,我都以坚韧的毅力、顽强的努力、正直的襟怀坚持下来了。回想起来,我之所以能够这样做,和附中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是分不开的。在附中度过的五年确实不能算长。但附中的精神文化传统,对我的影响和熏陶,在不知不觉中无形地塑造了我的品格。可以说,母校影响了我的一生。而这种影响,来源于母校的历史、母校的老师,也来源于母校朝夕相处的同窗。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当我到达古稀之年的时候,还那么依恋母校的原因。


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阶段,中学时期对人的影响可以说最为重大。这一时期学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养成的习惯、形成的思想,将在人的一生中长期起作用。好的中学教育,可以使人终生受益。从我的切身感受来说,附中就是这样一所好学校。


老师们,同学们,九十年是一个漫长的岁月,经历了历史风雨的洗礼,附中已经成为一株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一代又一代的师长、同学为母校的发展奉献了他们的青春、智慧和心血。今天,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附中正面临着发展的新机遇和新使命。我衷心祝愿我们的母校不断焕发活力,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弘扬附中的优良传统,继续走在全市同类学校的前列,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栋梁之才,成为受人尊敬、享誉中外的名校!衷心地期盼我们敬爱的当年的各位老师和同学,在辛劳了几十年之后,多多保重身体,注意健康,过一个愉快温馨的晚年!


我就说这些,说得不好,但都是我的心里话。


谢谢大家!


 


上一条 继承传统求卓越  勇于尝试铸品牌(陆磐良校长在华东师大一附中建校九十周年纪念庆典上的致辞)
下一条 在校庆九十周年庆典上的发言(附中英语特级教师 毕红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