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如山—67届中三丙班同学举行谢师恳谈会

2016/12/4

师恩如山

 

—67届中三丙班同学举行谢师恳谈会

 

 

潘漱中老师(前排左五)与同学合影留念

 

今年是我们的班主任潘漱中老师的八秩之年,我班部分同学于11月18日假座上海雍记大酒店为潘老师举办了一场“谢师恳谈会”。这是继61和64届初(中)三丙班的学长们联合为潘老师举办“庆贺潘漱中老师八十大寿”活动之后的又一场系列活动,主题都是不忘师恩。

2016.11.18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更是一个喜庆的日子!这一天,神舟十一号英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顺利回到地球家园。也是这一天,我们的同学迎来了久违的潘老师。

潘老师在老班长陈建年和于雷同学的陪同下,来到同学们中间……学生围拢在老师身边。师生一一握手,互致问候。老师虽年过八旬,但身材还是那么高大,腰不弯,背不驼,精神矍铄!老师的记忆力还是那么好,能认出大部分同学叫出名字,甚至能记得某位同学也在一附中上学的哥哥叫什么名字;哪位同学的堂姐叫什么名字,是某某老师班级的学生,让同学们惊叹不已!

谢师恳谈会由老班长陈建年主持,于雷首先代表同学发言。为感谢潘老师对我们的辛勤培育,也为表达大家对潘老师高寿的祝福,她代表大家向潘老师献上纪念品——一件羊毛衫。说起这件衣服,也是得来不易。因潘老师身材高大,市面上很难觅到合适的尺寸,于雷和东荣兰两位同学走了很多路,才买到这件称心的。真是礼虽轻,但师生情意重!道一声“谢谢老师,您辛苦了!”衷心祝愿潘老师健康长寿!潘老师高兴地接受了学生的祝福和礼物,连声道谢。

 

 

于雷(右三)代表同学们发言,汇报这次活动的筹备情况。

 

定居美国的贺锡翔同学委托陈建年向潘老师献上手书作品藏头贺寿诗,该诗由我班的金嗓子陈玉蕊同学现场朗诵。

 

《恭贺潘师八十大寿》

潘安凤仪古今赞,

漱石清流沐甘霖。

中州往事非云烟,

老来时忆时铭心。

师恩嵯峨泰岳重,

高德为范桃李馨。

寿长如海水浩渺,

人皆举杯祝康宁。

 

 

贺锡翔同学手书的藏头诗—“潘漱中老师高寿人”

       

 

陈建年同学受托将打印后的诗稿面呈潘老师。

 

 

陈玉蕊同学声情并茂朗读藏头诗

 

在谢师会现场班长还播放了在北京居住的汤星球同学和有事不能前来的徐越鸣同学发来的音频,并转达了因公出差的汪维恒同学等人的祝福。他们共同回忆了师生情谊,祝愿潘老师健康、幸福、长寿。尤其是汤同学发来的音频长达6分钟,饱含深情。他甚至还记得50年前潘老师为我们上的第一节语文课,课文是杨朔的《荔枝蜜》,课文开头是这样的“花、鸟、草、虫那原物凡是上得画的,我都喜爱!……还有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汤星球的讲述一下子把同学们带回50年前的课堂上,让人回味无穷。

原学校的少先队大队宣传委员、我班的吴初元同学向潘老师赠送自己的书法作品《师恩如山》。“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心声,应该也是全班同学的共同心声,让我们共同祝福潘老师健康长寿!”吴初元如是说。

 

 

吴初元同学向潘老师献上自己的书法作品—“师恩如山”

 

谢师会的气氛热烈而温馨,于雷、陈玉蕊、东荣兰等女同学为潘老师献上精心准备的歌曲《老师我想你》。歌词唱道:“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蝉叫了,秋天的花收了,冬天的雪飘了,老师我想你,你是我最美好的记忆!”一曲动听的歌曲唱出了大家对老师的深情,也唱暖了老师的心。

陈玉蕊同学声情并茂的一曲沪剧独唱《金丝鸟》惊艳亮场,美妙动听的歌喉,让在场的所有人赞叹不已,掌声不断。特别需要提到的是陈玉蕊为了参加谢师恳谈会,特意推掉了一场社会活动,并在会后第一时间精心制作了精美的视频美篇展现给大家,让没能亲临现场的同学心情无比激动,说:“我们都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啊!”

 

 

陈玉蕊同学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演唱设备,还为老师演唱了拿手节目

 

值得一提的还有乐云昌同学,他的儿子、儿媳远在深圳,即将生小孩,乐云昌夫妇前去探望、照料。不久,看到班群里发布了组织谢师恳谈会的消息,下决心赶回来见老师一面。果不其然,孙女还没满月他就赶来了。他说:“我自离开一附中后,有50年没见过潘老师了,今天我一定要赶过来的,谢谢潘老师的教育之恩。”乐同学的一番话让人既感动又感慨。而已在广州定居的王志祥同学,今年也赶在谢师会前回沪探亲,实现了与潘老师在50年后的首次握手、致敬。

恳谈会上各位同学挨个向老师汇报了离开学校,踏上社会的工作和学习经历。潘老师也愉快地回忆了与同学们相处的日子,也讲了自己的教学经历。他为大家的成长感到由衷的高兴。

潘老师自师范大学毕业后,1958年分配到一附中,一共带过三届初中的丙班,且都是担任班主任,从事语文教学。1967年下半年接受学校安排参与组建红军中学,在从事一段教学工作后,担任红军中学的副校长直至退休。

我们班是潘老师在一附中带的最后一届学生,也是最为特殊的一届学生(即老三届)。由于时代的原因,我们的中学生涯虽然只上了将近两年课,但潘老师和其他任课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和人生价值观,却让我们受用一辈子。很多同学谈及,由于学校的名声和写作能力,自己在踏上工作岗位后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单位的器重。

东荣兰同学说:“我们刚进中学的时候,还都是世事懵懂的少男少女。潘老师身材颀长,给人高大上的感觉。现在我们大多已年过65岁,与老师的年龄差距其实不大,潘老师今天看来更像一个大哥哥,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张沛元同学说:“我曾是语文课代表,经常去老师办公室取同学的作业本,对潘老师的工作精神记忆犹新。潘老师对纠正错别字要求很严格,错一字就要扣分……”

吴初元同学插话说:“错4个字就要批作文不及格,这让我们牢牢记住了不能乱写错别字的要求。我曾保留了自己的作文本,其中一篇1页的文章,潘老师的评语却写了2页。后来我拿给别人看,都很惊奇,说遇上这样好的老师,是我的福气。”

毛钦先同学说:“课堂上老师常常选两位同学的文章进行对比讲评。我的文章也被点评过,记得老师有次给我的评语是,题目起得太大,内容显得空乏。以后我写文章就常记起这个评语,很有用。”

乐云昌同学说:“现在回想,自己一生中的两位老师最重要,一位是小学班主任老师,另一位就是潘老师。潘老师为我打下的语文基础给我的帮助最大。”

潘老师感慨地说,文革前几年的教学氛围比较好,一附中作为当时的教改试点是成功的。那是你们的作业不多,但学的东西却不少,可以说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说起潘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大家更是七嘴八舌:有同学回忆起生病时老师的上门探望;有同学说起在操场跑道上跟老师散步式的谈心;也有同学谈到写入团申请书的经历,等等。整个师生互动过程气氛热烈,轻松愉快,掌声、笑声不绝于耳。

不知不觉中,两个半小时就过去了。席间,大家还频频举杯,祝潘老师健康长寿,祝所有的同学幸福快乐。活动结束时,师生们合影留念,依依惜别,并相约来年再相聚!

 

 

于雷同学代表大家向潘老师赠送纪念品

 

 

潘老师与同学们交流,谈兴甚浓,同学们听得认真。

 

 

师生频频举杯,互致良好祝愿

 

 

远道而来的王志祥、乐云昌也是50年后首次见面,分外亲热。


(67届中三丙班  毛钦先  撰稿)

上一条 数学课堂静悄悄地改变——华师大数学系数学项目学习活动在我校正式启动
下一条 让我们一辈子惦念、感恩、关注的母校---“2016华师大一附中66届校友毕业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