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载桃李芬芳,新时代征途启航---学校发展回顾之二

2016/12/16

九十载桃李芬芳,新时代征途启航

 

---学校发展回顾之二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讯)  还记得2015年12月6日,附中的90岁生日吗?又是一年校庆时,让我们一起回顾学校发展的风雨兼程,砥砺前行。

 

二、继承传统  初显特色(1951——1966)

 

1951年秋,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合并为华东师范大学,随之两校附中——光华附中、大夏附中亦合并为华东师大附中,由宋成志先生担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校址在欧阳路259号。

 

附中校址.jpg

 

欧阳路校区(左一)和中州路校区

 

1952年秋,学校迁至虹口区中州路102号。是年9月华东师大派来了林静同志担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同年秋开始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

1954年6月,虹口区举行中等学校田径体操运动大会,附中有50多位运动员参加比赛,分别获得男子组和女子组总分第一。

1955年4月,林静副校长调离本校,市教育局派陆善涛同志担任师大附中代理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当时,苏联教育专家捷普列茨卡亚担任校长顾问,提出要从教学质量考查、评定着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学校管理制度,如实行五级记分制与教室日志制等;强调伦理谈话、主题班会,建立班级集体;实行校长全面负责制。这项改革持续到57年暑假,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了一定作用。

 

三位校长.jpg

 

 (左起) 宋成志校长、林静校长、陆善涛校长

 

1958年,华东师大决定办第二附中,调副校长毛仲磐任二附中校长并抽调部分骨干参加筹建二附中的工作。随之,华东师大附中改称“华东师大一附中”。同年,陆善涛被任命为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当时根据“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进行第二次教育改革,动员全校师生走出校门,参加大练钢铁等社会活动,严重打乱了教学秩序。这种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很快得到纠正。

1959年春,由于当时中央有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工业的规划,于是学校奉命将高中一部分改为电子学校,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科技活动,涌现了许多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这所电子学校只办了两年,至1961年秋停办。

1960年,作为上海市进行学制改革试验的五所中学之一,学校试行六年制为五年制。吸取五八年“教育革命”的教训,学校只是将高中一半班级实行二年制,一半班级仍采取三年制。这—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1960年夏,陆善涛校长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61年9月6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长篇报道了61届高三丁班团支部把思想工作做到学习领域,提高教育质量的事迹。同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把这一报道作为头条新闻播送。

 

附中学生.jpg

 

全校初步形成了“严谨、扎实、生动”的教风和

“勤学好问,刻苦钻研,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学风

 

1962年,学校认真学习中央颁发的《中等学校工作条例》(简称“五十条”),狠抓教师的进修、教学的研究、教研组建设,涌现了孙光萱、张瑜、张正大、夏益辉等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全校初步形成了“严谨、扎实、生动”的教风和“勤学好问,刻苦钻研,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学风。

1963年,学校被市教育局确定为首批要办好的13所重点中学之一。这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附中办学的特色。在上海市体委指导下,为增强学生体质,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田径运动会,田径成为学校重点体育传统项目。据64年统计,学校培养了田径等级运动员169名。

是年,“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在附中蓬勃开展,《中国青年报》曾在二版以“华东师大附中‘学习雷锋  言行一致’”详细报道了该校学习雷锋主题团员大会的情况。

1964年,陆善涛校长调往上海市教育局工作,由徐正贞担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减轻负担”的精神,学校采取措施,课时一周减到28节,并因材施教,允许优秀的学生跳级,取得显著成绩,高考各科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为此,团中央学校工作部,于1965年11月派调查组进驻附中,总结学校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的经验。上海市委教育卫生工作部,还特地出专刊,介绍推广附中“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的经验。

(源自华东师大一附中微信公众号)



 

上一条 九十载桃李芬芳,新时代征途启航---学校发展回顾之一
下一条 九十载桃李芬芳,新时代征途启航---学校发展回顾之三